翻译
十二座巫山可见九峰耸立,船头前青翠山色铺满秋日天空。
所谓朝云暮雨全然是虚幻传说,唯有整夜猿鸣回荡在明月之中。
以上为【三峡歌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十二巫山:指巫山十二峰,其中神女峰最著
2. 朝云暮雨:典出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3. 浑虚语:全是虚幻传说
4. 猿啼:三峡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彩翠:秋日山色斑斓青翠
以上为【三峡歌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实证精神解构巫山神话,展现陆游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前两句以数字“十二”与“九”形成实景与全貌的张力,“彩翠满秋空”以视觉盛宴奠定现实基调。后两句直指宋玉《高唐赋》的虚幻性,用“一夜猿啼”的听觉真实取代缥缈传说,在明月意象的澄澈观照中,完成从神话想象到自然审美的范式转换。
以上为【三峡歌九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在二十八字间展开双重解构。首句“见九峰”以视觉实证消解十二峰的整体性,次句“满秋空”的阔大画面进一步挤压神话空间。第三句“浑虚语”的直斥,将千年文化积淀悬置判断,末句则以持续性的“一夜猿啼”对应瞬间性的“朝云暮雨”,用永恒的自然声响替代短暂的幻象。诗人特别选取“明月中”的澄明之境,使猿声获得哲学层面的本真性,在月光与猿鸣的交响中,构建出超越文人想象的原始三峡。
以上为【三峡歌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钱钟书《宋诗选注》:“放翁‘浑虚语’三字快刀斩乱麻,破除《高唐》神女千年幻影,与同时范成大《吴船录》所载巫山实景可相印证。”
2. 程千帆《古诗考索》:“此诗结构精严,前二句立实境,后二句破虚言,‘满’字‘浑’字如阴阳双剑,斩断神话与现实的纠葛。”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夜猿啼明月中’将听觉意象置于视觉圣境,使悲戚猿声获得审美升华,较之郦道元《水经注》所载渔歌更具哲学意味。”
4. 莫砺锋《陆游诗研究》:“放翁三峡诗多见疑古精神,此首尤甚,与其《入蜀记》载神女峰‘实无纤云片石’的记载互文,体现南宋士人的理性觉醒。”
以上为【三峡歌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