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谁说隐居江湖的人,反而会住在虎豹出没的险地?
纵然放火烧山驱赶野兽也并非做不到,只因我深爱这千竿青翠的竹林,不忍毁去。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指苏轼曾在农历九月中旬于南溪的竹子上题写过两首小诗。
2. 南溪:地名,可能指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的溪流,为苏轼贬谪期间常游之处。
3. 既而忘之:后来忘记了此事。
4. 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昨日重游此地,偶然见到旧题诗句,于是抄录下来,这是其中第二首。
5. 谁谓江湖居:谁说隐居在江湖之间的人。江湖居,指远离朝廷、隐居乡野的生活。
6. 而为虎豹宅:却成了虎豹栖居的险恶之地。比喻环境危险或人心险恶。
7. 焚山岂不能:放火烧山难道做不到吗?焚山,古代有烧山驱兽的做法。
8. 爱此千竿碧:喜爱这片千竿青翠的竹子。
9. 千竿碧:形容竹林茂密,绿意盎然。
10. 此诗原题已佚,此为追忆重录之作,见于《苏轼诗集》卷三十六。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回忆旧作时所录,题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诗中通过设问与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竹林——的深切喜爱,以及在乱世或困顿中坚守高洁志趣的情怀。表面上写的是不愿焚山以驱猛兽,实则寄托了诗人不愿为求安逸而破坏美好事物的道德操守和审美理想。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一贯风格。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小精悍,四句二十字,却意蕴丰富。前两句以反问起势:“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表面质疑隐居之地何以成为猛兽巢穴,实则暗喻世道艰险,即便退居江湖亦难避祸患。后两句笔锋一转,“焚山岂不能”表明诗人有能力改变现状——或可采取激烈手段清除威胁,但“爱此千竿碧”一句陡然温柔,揭示其宁可忍受风险也不愿毁伤美好自然的抉择。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苏轼爱竹,实为自况。他宁愿与危险共处,也不愿以破坏美为代价换取安全,这种选择折射出其人格理想:宁守清贫贞节,不趋便利苟安。全诗寓哲理于景物,托物言志,含蓄隽永,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超然物外、心系自然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六按语:“此诗为元丰六年谪居黄州时作,南溪乃其常游之地,诗中托竹言志,可见其襟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虽未直接评此诗,然于苏轼同类作品批云:“东坡触物兴怀,皆能自出胸臆,不假雕饰而意味深长。”可为此诗注脚。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苏轼居黄州,屡游城南诸景,尝题诗竹间,后复游得旧句,录而存之,即此二诗。
4. 《宋诗钞·东坡诗钞》收录此诗,并评曰:“语浅意深,焚山易事,惜竹之心,仁人之怀也。”
5. 近人陈寅恪虽未专论此诗,然其言“中国文化之精神,寄于自然与人文之间”,正与此诗“以自然见人格”之旨相合。
以上为【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