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观蔡子与人游,掀豗笑语无不可。
平生傥荡不惊俗,临事迂阔乃过我。
横前坑阱众所畏,布路金珠谁不裹。
尔来变化惊何速,昔号刚强今亦颇。
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轗轲。
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魏颗。
翻译
我看蔡冠卿平日与人交往,豪放笑谈无所顾忌。
他一生坦荡率真,不为世俗所惊扰;遇事却显得迂阔,甚至比我还要固执。
横在眼前的陷阱众人都畏惧,而路上的金银财宝又有谁不贪求?
可你近来变化令人惊讶,从前号称刚强,如今也稍显通达。
我怜惜你独自坚守法律正道,晚年却去掌管鄱阳的船舵(指出任饶州知州)。
不要叹息千里马被迫跟随瘦弱的牛,要想试炼良玉,必须经受烈火的考验。
世事缓缓看来,不过如梦似幻;人生在世,也不该总信命运会一直坎坷困顿。
我知道你审理案件常积阴德,将来必有老人如魏颗之报,来酬谢你的善行。
以上为【送蔡冠卿知饶州】的翻译。
注释
1. 蔡冠卿:名肇,北宋官员,曾任饶州知州,工诗文,与苏轼交好。
2. 吾观蔡子与人游:蔡子,即蔡冠卿;“子”为尊称。
3. 掀豗(xīn huī):喧哗、热闹的样子,形容言谈豪放不拘。
4. 偕然:原诗或作“掀豗”,形容笑声喧腾,此处形容畅快交谈。
5. 平生傥(tǎng)荡:倜傥豁达,胸怀开阔。
6. 临事迂阔乃过我:处事过于拘泥古道,不够灵活,连我都觉得他更迂腐。
7. 横前坑阱众所畏:比喻仕途险恶,陷阱遍布,众人皆惧。
8. 布路金珠谁不裹:道路上布满金银珠宝,谁能不心动?比喻诱惑无处不在。
9. 昔号刚强今亦颇:过去被称为刚强之人,如今也变得较为温和通达。“颇”意为稍有改变。
10. 晚岁却理鄱阳柂:晚年掌管鄱阳之舟舵,喻出任饶州知州。鄱阳为饶州治所,柂(duò),同“舵”,代指治理地方。
11. 天骥逐羸牛:千里马被迫拉着瘦牛同行,比喻贤才屈居下位。
12. 试良玉须猛火:比喻优秀人才需经严峻考验才能显现价值。
13. 世事徐观真梦寐:慢慢观察世间万事,其实如同梦境一般虚幻。
14. 轕轲(kǎn kě):同“坎坷”,指人生道路不顺。
15. 决狱有阴功:审理案件公正,暗中积累功德。
16. 他日老人酬魏颗:用春秋魏颗救妾不殉父命,后得老人结草报恩典故,喻善行终将得报。
以上为【送蔡冠卿知饶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赠别友人蔡冠卿出任饶州知州之作,既含送别之情,又寓劝勉之意。全诗以“观人”起笔,通过回顾蔡冠卿的性格与为人,突出其“傥荡”“不惊俗”的品格,同时也不避其“迂阔”的缺点,真实刻画出一个正直但略显固执的士大夫形象。随着仕途变迁,蔡子性格亦有所转变,由“刚强”趋于“颇和”,苏轼对此既感欣慰,又寄予理解。后半转入劝慰:虽才高位卑如“天骥逐羸牛”,然正因如此,方能“试良玉须猛火”,暗喻逆境可成大器。结尾以“阴功”“酬魏颗”作结,既赞其执法公正,又预示善有善报,体现儒家道德信念。全诗情感真挚,议论与抒情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送蔡冠卿知饶州】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人物性格描写入手,塑造蔡冠卿豪爽坦荡、不拘小节的形象,继而点出其“迂阔”之弊,既真实又亲切,显示出深厚友谊中的坦诚。第三联转入对世道人心的感慨,“坑阱”与“金珠”并列,揭示官场之险与诱惑之多,反衬出蔡氏能守正不阿之难能可贵。随后写其性格之变,从“刚强”到“亦颇”,并非贬义,而是成熟与圆融的表现,苏轼用“怜君”二字,饱含理解与敬重。
“天骥逐羸牛”一联尤为精彩,以骏马牵疲牛为喻,道尽贤者沉沦之痛,却又以“良玉须猛火”转折,转悲为励,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精神。尾联引“魏颗结草”之典,不仅赞美蔡氏执法仁恕,更寄托美好祝愿,使全诗在哲理与温情中收束。语言上,此诗平实自然,少用奇字僻典,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诗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送蔡冠卿知饶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重心长,于友人出处之际,既致惋惜,复加激励,足见坡公待友之厚。”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二:“语虽平易,意极深厚。‘天骥逐羸牛’二句,可谓千古励志之言。”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集中赠答之作,以此等最为真挚。不谀不滥,有规有慰,得古人赠别之体。”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在寻常送别诗中注入人生哲理,此诗‘世事徐观真梦寐’一联,已超脱个人得失,进入更高层次的观照。”
以上为【送蔡冠卿知饶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