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君二十载,坐失两鬓青。
吾道虽艰难,斯文终典刑。
屡作退飞鹢,羞看乾死萤。
一落戎马间,五见霜叶零。
夜谈空说剑,春梦犹横经。
新科复旧贯,童子方乞灵。
呜呼应嶰律,飞舞集虞廷。
吾侪便归老,亦足慰馀龄。
翻译
与您分别已有二十年,转眼间双鬓已斑白。
我的人生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始终坚守儒家道统与文化正脉。
多次想退缩如倒飞的鹢鸟,羞于看到那枯干死去的萤火虫般微弱的光亮。
自从陷身战乱之地以来,已五度见到秋霜落叶飘零。
夜里空谈兵事如说剑,春梦中还浮现讲经授业的情景。
如今朝廷恢复旧制科举,少年学子正祈求学问之灵光。
必须劳烦您这有凌云之才的高士,回去成为闪耀蜀地的星辰。
那高高的门槛边长满苍苔的书斋,那古柏森森的文翁讲学之庭。
刚一听说那里传来典籍的书香,便觉得连刀光剑影的血腥气也稍稍消散。
岷山峨眉之间有年轻的凤凰,正在梧桐竹林间修养其长长的羽翼。
它的鸣叫应和着律吕之声,终将飞舞聚集于圣王的殿堂。
我们这些人若能就此归隐养老,也足以安慰余生岁月。
以上为【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的翻译。
注释
1. 家安国:北宋学者,字复礼,眉山人(今属四川),与苏轼同乡,曾任教授,精研经学。
2. 坐失两鬓青:因长期分离而白白流逝青春,两鬓变白。“坐”意为空自、徒然。
3. 吾道虽艰难,斯文终典刑:谓儒家之道虽遭困厄,但文化传统终究不会断绝。“典刑”通“典型”,指典范、楷模。
4. 退飞鹢(yì):《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六鹢退飞,象征倒退或不得志。此处喻自己仕途受挫。
5. 乾死萤:干枯而死的萤火虫,比喻微弱无力的光芒,暗指才智无用武之地。
6. 戎马间:指经历战乱或贬谪边远地区,苏轼曾因党争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
7. 霜叶零:秋叶凋落,喻时光流逝。
8. 夜谈空说剑,春梦犹横经:夜间空谈兵事(喻报国无门),梦中仍在讲授经典(不忘教化之责)。
9. 新科复旧贯:指宋哲宗即位后恢复旧法,重新重视科举取士与儒学教育。
10. 童子方乞灵:年轻学子正在祈求学问的灵感与成就。
以上为【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家安国教授归成都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才德的推崇、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以及自身仕途困顿中的理想寄托。全诗情感深沉,结构严谨,以“别君二十载”起笔,回顾人生蹉跎,继而抒发对道统不坠的信念,再转入对友人回归蜀地传播文化的期许,最后寄望于后学振兴、天下清平。诗中融合个人命运、时代动荡与文化使命,展现出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精神格局。语言典雅而不失自然,用典贴切,意象丰富,是其七言古风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深情厚谊贯穿始终,既有对故友重逢又别的感慨,也有对文化命脉延续的执着信念。开篇“别君二十载”直抒胸臆,时间跨度巨大,奠定全诗沧桑基调。“坐失两鬓青”既写容颜衰老,更寓含功业未就之叹。紧接着“吾道虽艰难,斯文终典刑”一句振起精神,体现苏轼在逆境中坚守儒家理想的坚定立场。
诗中“退飞鹢”“乾死萤”等意象奇崛而悲凉,表现了诗人自我贬抑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理状态。“夜谈空说剑,春梦犹横经”巧妙结合现实与梦境,揭示其内心仍怀抱济世之志,不忘传道授业之责。
转入劝勉友人部分,“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气势雄健,将家安国比作天降英才,赋予其振兴蜀地文教的重任。随后描绘“苍苔高眹室,古柏文翁庭”,借西汉蜀守文翁兴学典故,唤起对地方教育传统的敬意,意境幽深。
“初闻编简香,稍觉锋镝腥”一句尤为精彩,以嗅觉对比——书香驱散战火血腥——表达文化对暴力的超越力量,极具象征意味。
结尾以“岷峨有雏凤”喻蜀中后起之秀,寄望于人才辈出,最终实现“吾侪便归老,亦足慰馀龄”的理想归宿,情调由悲转壮,收束开阔而深远。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用典自然,音韵流畅,体现了苏轼七古“奔放纵逸而法度森严”的艺术特色,堪称赠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沉郁顿挫,寄托遥深,非徒送别而已,实写一代文士之忧乐。”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语意苍茫,感慨系之。‘编简香’‘锋镝腥’十字,极见文字之力。”
3.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张文潜语:“子瞻赠家教授诗,有古乐府遗意,辞气慷慨,盖伤己之不用而望贤者之行道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结俱老成深厚,中间写景寓意,皆关世运。‘雏凤’‘虞廷’之喻,尤见期待之殷。”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往往借送人以自遣,托寄遥深。此篇尤能以文化承续为念,超出于个人离情之上。”
以上为【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