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采摘花草还觉得不够满足,转眼间树影已成浓荫。
蝉声鸣叫却看不见蝉影,仙鹤独立于幽深之处,时而飞起又复归深远。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诗歌酬答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早年曾在此任职。
4. 北亭:位于岐山官舍或居所之北的亭台,为诗人游憩之所。
5. 采撷:采摘花草,此处可能指采集野菜或观赏植物,亦可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6. 成阴:树木枝叶茂密,形成阴影,形容时间流逝,夏日已深。
7. 蝉鸣看不见:蝉声喧闹却不见其形,突出环境幽深、林木繁茂。
8. 鹤立:仙鹤独立,象征高洁、孤傲之人格。
9. 赴还深:飞入深处又返回,或指鹤飞向幽深林中复返原处,表现动静相生之趣。
10. 此诗原属组诗《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之一,后题名或有变化,“北亭”为其中之一。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全诗以简洁清雅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北亭的静谧景致,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与超然物外的心境。前两句写采撷之乐与时光流转之速,暗含人生无常之叹;后两句以蝉鸣不见、鹤立还深的意象,烘托出环境的幽深宁静,亦象征高洁之志与隐逸之趣。整体意境空灵淡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寄情山水、安顿心灵的精神追求。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意境悠远,结构精巧。首句“采撷殊未厌”写出诗人沉浸于自然之乐,心犹不足;次句“忽然已成阴”陡然转折,以“忽然”二字点出时光飞逝之感,令人顿生怅惘。这两句一动一静,一乐一叹,构成情感张力。后两句转入听觉与视觉的描写:“蝉鸣看不见”以声衬静,凸显林深之幽;“鹤立赴还深”则以鹤之高洁与行踪不定,象征诗人超脱尘俗、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赴还深”三字尤为精妙,既写鹤之动态,又暗示归隐之意,余韵无穷。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平淡中有深味”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在仕途困顿时寻求精神寄托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简意远,得辋川遗意”。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组诗云:“随事感触,不假雕饰,而情味自深。”(《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在凤翔时诗,多清丽可诵,《北亭》诸作尤具闲适之致。”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坡公和子由诸诗,往往于寻常景物中见哲思,此‘成阴’‘还深’等语,皆有物理人情之会通。”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