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蜀地百姓穿衣吃饭常常艰苦困难,蜀人游玩享乐却不知归返。
千人耕种供养万人食用,一年辛苦劳作换得一春闲暇。
闲暇时还举办蚕市交易,共同忘却辛苦追逐欢欣。
去年霜降时砍伐秋荻,今年蚕箔堆积如同山峦。
破瓢作纺轮泥土作锅釜,人们争相购买胜过金玉绸缎。
回忆往昔我与子由都是垂髫童子,年年放下书本跑去市场观看。
市井之人争相夸耀斗智斗巧,乡野之人沉默寡言遭受欺瞒。
你的诗篇使我感怀往事,不悲叹离乡背井只伤感流逝的年华。
以上为【和子由蚕市】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2. 蚕市:宋代四川春季以蚕具交易为主的集市
3. 童丱:儿童束发成两角貌,指童年时期
4. 秋荻:秋季芦苇,用于制作蚕箔
5. 箔积:养蚕用的竹筛堆积
6. 破瓢为轮:剖开葫芦制作纺车构件
7. 土为釜:黏土烧制的锅具
8. 不啻:不异于,表示程度相当
9. 去国:离开故乡
以上为【和子由蚕市】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蚕市为切入点展现北宋四川民生百态,通过“苦艰”与“游乐”的鲜明对比,揭示农耕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深层矛盾。前八句以白描手法勾勒蚕市盛况,中间六句用“破瓢为轮”等典型意象展现民间智慧,尾四句转入人生感悟,在时空转换中完成从社会观察到生命哲思的升华。全诗兼具杜甫的写实精神与白居易的通俗晓畅,体现苏轼早期诗歌关注民瘼的创作倾向。
以上为【和子由蚕市】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嘉祐八年(1063)苏轼凤翔签判任上,是对苏辙《蚕市》诗的和作。开篇四句以对仗句式呈现蜀地民生图景,“千人耕种万人食”暗含《礼记》“耕三余一”的经济理想被现实颠覆的忧思。“闲时尚以蚕为市”的“尚”字,既写蜀人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又暗含对过度消费的隐忧。诗中“破瓢为轮”等器物描写,非但无鄙俗之感,反因真实而充满美学张力,与后来《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一脉相承。尾联“不悲去国悲流年”的转折尤为精妙:将寻常怀旧升华为对时间存在的形上思考,这种在世俗题材中注入哲学观照的能力,正是苏诗卓然不群之处。全诗在二十八句间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现实到超验的诗意跳跃,堪称宋代风俗诗与哲理诗结合的典范。
以上为【和子由蚕市】的赏析。
辑评
1. 宋·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叙蚕市特详土风,而终之以感旧,其经济之志见矣。”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半真似香山,后半老笔纷披,流年之悲深于去国之痛。”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市人’二句曲尽市井情态,与《夜泊牛口》‘水居射麋虎’等句同一机杼。”
4. 日本·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在风俗记录中注入人生哲思,使蚕市成为观察宋代四川社会与苏轼内心世界的双棱镜。”
以上为【和子由蚕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