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松强钻膏,槁竹欲沥汁。
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
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心法幸相语,头然未为急。
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幂。
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
吾非固多矣,君岂无一缺。
各念别时言,闭户谢众客。
空堂净扫地,虚白道所集。
翻译
枯松勉强钻取油脂,干竹想要沥出汁液。
两种困窘相遇在一起,彼此同情却无法互相滋润。
不知我与你之间,结交到底得到了什么。
幸好还能以心法相互交流,头颅燃火也还不算急迫。
但愿我们能成为穿越云层的鹘鸟,不要做那带着雏鸟的鸭子。
我行程正逢初夏,煮酒时阳光透过稀疏的帐幕映照。
故乡在何处啊?向西远望只见千山赤红。
这次游历若能平安归来,再向东泛舟万顷白浪。
一次欢聚怎能再得?起身舞动,花落而头巾坠下。
临行说出这些苦涩之语,不必像儿女般哭泣。
我固然缺点很多,你难道就没有一丝缺失?
各自记住分别时的话语,闭门谢绝所有宾客。
空荡的厅堂清扫得干干净净,虚静光明正是道之所聚。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岐亭:地名,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贬黄州途中曾在此与友人陈慥相会。
2. 枯松强钻膏:松树枯槁却仍试图分泌松脂,比喻人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机。
3. 槁竹欲沥汁:干枯的竹子还想流出汁液,与上句同为困顿挣扎之喻。
4. 相哀莫相湿:虽彼此同情,却无法真正救助对方,形容友情中的无奈。
5. 心法幸相语:指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尤指佛道修养心得。
6. 头然未为急:典出《庄子·大宗师》,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此处引申为生命虽危,精神传承不灭,尚不急于自焚。
7. 穿云鹘(hú):穿破云层的隼鹰,象征志向高远、行动果决。
8. 将雏鸭:带着小鸭的母鸭,比喻牵累重重、不得自由。
9. 疏幂(mì):稀疏的帷帐或遮蔽物,此处指阳光透过帐幕。
10. 虚白道所集: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谓内心清净空明,则道自然汇聚。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岐亭五首,并叙》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记录了他与友人陈慥(字季常)在岐亭相会的情景与情感交流。诗中既有对人生困顿的深刻体悟,也有对友情真挚的珍视,更蕴含着苏轼一贯推崇的“心法”修持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不失哲理,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境界。通过“枯松”“槁竹”的比喻,写尽人生穷厄;而“穿云鹘”“将雏鸭”则象征志向高远与世俗羁绊的对比。结尾归于“虚白道所集”,呼应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澄明与安顿。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组诗虽题为“五首”,实为一首长篇五言古诗,结构完整,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枯松”“槁竹”起兴,形象刻画出诗人与友人同处困厄之境的现实处境。两个“欲”字写出生命力在枯竭边缘的挣扎,而“相哀莫相湿”一句尤为沉痛,道出知己虽近,却无力相援的孤独感。第三联转入哲思,反思交游的意义,继而转向精神层面的慰藉——“心法幸相语”,体现出苏轼在逆境中对内在修养的倚重。
“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为全诗警句,以鲜明意象表达超越尘俗、追求自由的理想人格。随后转入写景叙事,“煮酒映疏幂”闲适中暗含漂泊之感,“西望千山赤”既写实景,又渲染出乡愁的浓烈色彩。而“一欢宁复再”直抒胸臆,感叹相聚短暂,舞罢花堕帻,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结尾部分由情入理,劝慰友人不必悲泣,反躬自省“吾非固多矣,君岂无一缺”,体现苏轼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最后以“闭户谢客”“扫地虚白”收束,回归内心宁静,呼应老庄思想,展现出诗人历经磨难后的精神升华。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堪称苏轼贬谪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以枯松槁竹自比,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于交情之真伪、出处之进退,皆有深意。”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相哀莫相湿’五字,写尽穷途交谊之难,非身历者不能道。”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头然未为急’用《庄子》语,见其虽处困而志不屈,火可然,志不可夺也。”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愿为穿云鹘’二语,豪气凌云,较之‘老夫聊发少年狂’更为沉著有力。”
5. 《宋诗钞·东坡集》评:“岐亭之会,非徒宴游,实有道义之交焉。此诗心法相语,闭户谢客,可见其养气之功。”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