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冷的风阵阵吹动窗户,发出肃肃声响,窗前修长的竹子已有一尺粗。
如雪般的竹叶纷纷飘落在夏日的竹席上,青翠的雾气缓缓升腾,沾湿了人的衣衫。
太阳高悬,山间的蝉紧抱树叶鸣叫不已;四周寂静,翠色的小鸟在林间穿梭飞翔。
那修行之人断绝五谷,静对一片寒碧之景,我忍不住发问:既如此清修苦行,骨相应当清瘦,又怎会显得丰腴呢?
以上为【寿星院寒碧轩】的翻译。
注释
1. 寿星院:宋代寺院名,位于杭州西湖附近,为当时名胜之一。
2. 寒碧轩:寿星院中的一处亭轩,因周围多竹木,景色清寒碧绿而得名。
3. 肃肃:形容风声轻而急促。
4. 修竹:修长的竹子。
5. 一尺围:形容竹子粗壮,古时“围”为计量单位,约合一抱或径尺。
6. 苍雪:比喻飘落的竹叶,色青白如雪。
7. 夏簟(diàn):夏天铺的竹席。
8. 绿雾:清晨或湿润环境中竹林散发的青绿色雾气。
9. 翠羽:指羽毛翠绿的小鸟,如翠鸟或山雀。
10. 绝粒:即“辟谷”,道家修炼方式,不食五谷,以求养生或成仙。
以上为【寿星院寒碧轩】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游览寿星院寒碧轩时所作,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山寺夏景图。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清风、修竹、绿雾、蝉鸣、鸟飞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远离尘嚣、清凉澄澈的意境。后两句转入对道人生活的观察与哲思,通过“绝粒”与“鹤骨何缘肥”的反问,含蓄表达了对修行者生活状态的疑问与调侃,也暗含对人生境界与外在形貌之间关系的思考。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融自然、禅意与哲理于一体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寿星院寒碧轩】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以“清风肃肃”引入,奠定了全诗清冷幽静的基调。窗扉摇动,修竹挺立,视觉与听觉交织,使人如临其境。“一尺围”的夸张描写,突显竹之茂盛苍劲,亦暗示环境之幽深古老。颔联“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尤为精妙:竹叶如雪飘落于竹席,是动态之美;绿雾氤氲沾衣,是触觉与视觉的融合,极写山林湿润清凉之感,诗意盎然。颈联转写声音与动态——高蝉抱叶而鸣,突出夏日山林之静中有声;翠鸟穿林而飞,更显环境之幽深与生机。两联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尾联由景及人,引出道人“绝粒”修行的形象,却以“鹤骨何缘肥”作结,语带诙谐,似有不解,实则暗含对修行真谛的思索:形骸之肥瘦是否真能反映精神境界?这一问既具生活气息,又富哲理意味,正是苏轼“寓庄于谐”风格的体现。全诗语言洗练,意境空灵,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融为一体,堪称宋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寿星院寒碧轩】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景清绝,而结语忽作谐语,愈见其真率可爱。”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苍雪’‘绿雾’字新而不僻,写竹景入微。末二句似嘲实敬,得风人之旨。”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每于结处宕开一笔,此诗‘鹤骨何缘肥’,看似戏言,实含感慨,修道者形貌与心志之辨,隐然可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以寻常景物寄深远之意,此诗前六句写景工致,后二句忽入人事,反问出奇,耐人寻味。”
以上为【寿星院寒碧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