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不惧清晨寒意,轻叩松木门扉前来拜访,
却恰逢辩才和尚外出未归。
山中鸟儿寂静无声,天空将要落雪,
我卷起帘子,只见白云悠悠飘飞。
以上为【书辩才白云堂壁】的翻译。
注释
1. 辩才:指北宋著名僧人辩才元净,曾居杭州天竺山,德行高洁,与苏轼交好。
2. 白云堂:辩才居所,在天竺山中,因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
3. 不辞:不顾,不怕。
4. 清晓:清晨。
5. 松扉:松木做的门,指山中寺院或隐士居所之门。
6. 却值:正赶上,恰逢。
7. 支公: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后世常以“支公”代指高僧,此处借指辩才。
8. 不鸣:不叫,形容山林寂静。
9. 天欲雪:天气阴沉,将要下雪。
10. 卷帘:撩起门帘或窗帘,表示登堂入室或凭窗远望。
以上为【书辩才白云堂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杭州天竺山白云堂时所作,题于堂壁,抒写寻访高僧不遇的淡淡怅惘与自然静谧之美的交融。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以“清晓扣扉”始,以“白云飞”终,由人事转向自然,透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虽写不遇之憾,却不着愁怨之语,反借天雪欲来、山鸟无声、白云独飞之景,烘托出禅境的空寂与高远,体现苏轼融禅入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书辩才白云堂壁】的评析。
赏析
此诗四句皆景,而情寓其中。首句“不辞清晓扣松扉”,写出诗人兴致勃勃、不畏晨寒前来拜访的诚意。“不辞”二字显其热忱,“清晓”点明时间之早,衬托敬重之意。次句“却值支公久不归”,笔锋一转,道出不遇之实,语气平和,无怨无怒,仅以“久不归”三字轻轻带过,体现出苏轼豁达的心境。
后两句转写环境:“山鸟不鸣天欲雪”,以听觉之静(鸟不鸣)与视觉之阴(天欲雪)渲染山中清冷幽寂的氛围,暗合禅家“止语”“无念”之境。结句“卷帘惟见白云飞”,最为传神——人去楼空,唯余白云自在飘飞,既呼应“白云堂”之名,又以“惟见”凸显空旷孤寂,更以“白云”象征高洁、超脱,暗示辩才之风骨与诗人向往之境界。白云无心出岫,来去自由,正是禅意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全诗看似平淡,实则构思精巧,情景交融,于不遇中见遇,于空寂中见真趣,深得王维、韦应物山水诗遗韵,又具东坡特有的洒脱气质。
以上为【书辩才白云堂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绝如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白云飞’三字,似无意而最有意,东坡胸中丘壑,尽在此等处。”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第四句如天外孤鸿,不可捉摸,而意味悠长,非俗手可及。”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绝,多浑成自然。此诗写访僧不遇,不作懊恼语,但写景以见意,‘白云飞’即所以写辩才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小诗,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寄寓哲理,此篇以‘白云’象征高僧行迹与心境,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以上为【书辩才白云堂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