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起云散,群臣列班朝见天子,初升的朝阳辉映着圣上的容颜。
通过研读经典已获得千秋治国之镜鉴,积累仁德可使江山如万寿之山永固。
冬末残雪未尽,农事已开始操办;奸佞之人不用,兵戈得以安放清闲。
百姓相逢互道祝贺,笑谈今日盛世,仿佛华胥梦境成真。
以上为【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的翻译。
注释
1. 兴龙节:宋代皇帝诞辰节名,宋徽宗时定其生日为“兴龙节”,此处或为泛指帝王寿诞庆典。
2. 集英殿:北宋皇宫中举行科举殿试及重要宴会的宫殿,位于东京汴梁。
3. 教坊词致语口号:宋代宫廷宴会中由文臣撰写的仪式性诗词,用于开场致辞或助兴,称“致语”“口号”,多由教坊演奏。
4. 风卷云舒合两班:形容早朝时百官入殿,分列左右(文左武右),如风云聚合。
5. 曈曈瑞日映天颜:曈曈,日初出渐明貌;瑞日,吉祥之日光;天颜,指皇帝面容。
6. 观书已获千秋镜:比喻帝王通过读书明治国之道,如得照耀千秋之明镜。
7. 积德长为万岁山:积德可使国运长久,如山之永恒。“万岁山”亦暗指皇家园林艮岳中的“万岁山”。
8. 腊雪未消三务起:腊雪,腊月之雪;三务,指春耕、夏耘、秋收三项农事,此处泛指农事开始。
9. 壬人不用五兵闲:壬人,巧言谄媚之人;五兵,古代五种兵器,代指战争。意谓奸邪不用,则兵戈无用。
10. 华胥是梦间:华胥,传说中的理想国,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其民安居乐业,无争无战,后喻太平盛世。此处反用其意,谓今世胜于梦境。
以上为【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兴龙节”于集英殿宴会上所作的教坊词致语口号,属应制文学范畴。这类作品通常用于宫廷庆典,兼具礼仪性与文学性,需体现颂圣、祈福、歌功颂德之意。苏轼虽身处此类程式化写作之中,仍巧妙融入哲理思考与民生关怀。全诗以祥瑞气象开篇,继而赞帝王修德勤政,再述天下太平、兵戈不兴、农事有序,最后落脚于百姓欢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典雅庄重而不失灵动,用典自然,意境开阔,既符合场合要求,又显文人风骨,是宋代教坊词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宫廷应制之作,却在规整中见才情,在颂扬中寓深意。首联以“风卷云舒”与“曈曈瑞日”勾勒出庄严而祥和的朝会图景,“合两班”点明百官朝贺之仪,“映天颜”则烘托帝王威仪,气象恢宏。颔联转入对君主德行的赞颂,“观书”“积德”二语,强调文治与仁政为国祚绵长之本,立意高远。颈联笔锋转向现实治理,“腊雪未消”而“三务起”,写出农时不误,民生为本;“壬人不用”而“五兵闲”,彰显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尾联以百姓“争相贺”收束,将帝王功德归于万民共享,境界开阔。结句“却笑华胥是梦间”,尤为精妙——昔日被视为虚幻的理想之境,如今竟在现实中实现,不仅强化了颂圣主题,更赋予诗歌一层哲思色彩。全诗对仗工稳,用典贴切,音韵和谐,充分展现苏轼驾驭宫廷文体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于元祐年间,为宴享教坊口号,体制庄雅,辞气温润,有太平气象。”
2.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苏轼应制诗:“虽属应酬,然气象雍容,议论醇正,非徒藻饰者可比。”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时人语:“东坡代言之作,皆有补于风化,不独以才胜。”
4. 近人陈寅恪言:“宋代宫廷文学,能于颂语中见忧乐者,惟苏黄稍存古意。”
5. 《宋诗钞》评曰:“此诗格调近唐,而意蕴实宋,以理入诗,不堕俗套。”
以上为【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