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昏时分,狂风卷起如飞絮般的雪花;半夜里,月光洒在沙地上,令人惊觉清冷明亮。
玉峰映照着汴河两岸的佛寺,显得格外明净;淮水对岸的云海笼罩着人家,一片幽暗朦胧。
冬麦感应瑞雪如期而至,预示着丰收的吉兆;薝卜花虽不飘香,却如六出之花般静静散落。
我本想唤来儿子阿咸一同守岁,却只见林中乌鸦与马厩中的马匹争鸣喧闹,不得安宁。
以上为【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章钱二君:指章楶(字质夫)与钱勰(字穆父),均为苏轼友人,曾有诗相赠。
2. 复次韵答之:再次依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回应。
3. 风翻絮:形容大风吹动雪花如柳絮飞扬。
4. 月在沙:月光照在积雪覆盖的沙地上,洁白明亮。
5. 汴玉峰:指汴京(今开封)附近的山峰,或泛指北方秀丽山峦。
6. 佛刹:佛寺。
7. 淮云海:淮河上空云雾弥漫如海,形容远处景色朦胧。
8. 来牟:即“来麰”,古称小麦,此处代指麦苗。
9. 三白:指三次降雪,古人认为三场雪预示丰年,《全唐诗话》载“三白兆丰年”。
10. 薝卜:梵语Campaka音译,即郁金香花,佛教常用来比喻清净之德;此处借指雪花。六花:雪花结晶多为六瓣,故称“六出”或“六花”。
以上为【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酬答章、钱二位友人唱和之作,作于贬谪期间或仕途困顿之时。全诗以冬夜雪景为背景,融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既展现自然之静美,又透露内心之孤寂与思亲之情。前四句写景壮阔清寒,意境高远;后四句转入人事,由物及人,表达对家庭温暖的向往与现实喧扰的无奈。诗中“三白”“六花”等词巧用农事与佛教意象,体现苏轼学识渊博、融通儒释的特质。整体风格沉郁中见旷达,符合其一贯诗风。
以上为【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首联从时间推进入手,“黄昏”到“半夜”,描绘出雪夜由动转静的过程。“风翻絮”形象生动,将风雪交加之态写得极具动感;“月在沙”则转向静谧清冷,形成对比。颔联视野开阔,一“明”一“暗”,写出空间上的远近与光影变化,具山水画般的层次感。颈联转入象征与寓意,“来牟有信”寄托对年成的期盼,“薝卜无香”暗含理想未能实现之憾,以佛家之花喻雪,显露出诗人精神世界中超脱尘俗的一面。尾联陡然拉回现实,“欲唤阿咸”流露亲情之思,而“乌枥马斗喧哗”打破宁静,反衬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全诗情景交融,既有外在景物的细腻刻画,又有内在情感的深沉流露,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寒入骨,而情致缠绵,非独写景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五六用事自然,不说破而意味自足。结处跌宕有致,喧中有寂,妙在言外。”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来牟有信’‘薝卜无香’,皆借雪生意,不粘不脱,苏公所以高出一时。”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和作,往往气胜于韵,然此篇情景双清,颇得王孟遗意,而用典不隔,尤为难得。”
以上为【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