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伟大人物的谋议不必繁多,一旦事理确定,众人自然纷纷顺从。
尽皆放归龟鱼于碧绿的水浦,也不肯让萧瑟的芦苇遮挡眼前的山坡。
一时的美好盛事有谁能记载?百尺苍崖尚可刻石铭记。
天上的群星也应当为此欣喜,明月照耀时,它们仿佛也降临水面沐浴清波。
以上为【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的翻译。
注释
1. 开西湖:指疏浚、整治西湖的工程。北宋时期,杭州西湖因淤塞严重,多次组织疏浚,造福民生。
2. 吴左丞:即吴充,字冲卿,北宋大臣,曾任参知政事、左丞相,曾作咏西湖诗,苏轼此诗为次其韵。
3. 伟人谋议不求多:意谓杰出人物决策贵在精要,不在繁言。
4. 事定纷纷自唯阿:一旦大计已定,众人便自然顺从。“唯阿”指应诺之声,形容随声附和。
5. 尽放龟鱼还绿浦:将捕获的龟鱼放归湖中碧水,体现仁政与生态关怀。
6. 肯容萧苇障前坡:反问语气,实为“不肯容”,即不愿让荒芜的芦苇遮蔽湖边美景。
7. 一朝美事谁能纪:如此善政之美,谁能记录流传?含感慨之意。
8. 百尺苍崖尚可磨:即便山崖高耸,亦可刻石铭功,暗喻此事值得传世。
9. 列星当亦喜:拟人手法,言天上的星辰也为人间善政而喜悦。
10. 月明时下浴晴波:想象星月在晴朗夜晚倒映湖中,如入水沐浴,极写湖光之美与天地和谐。
以上为【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新开西湖后,依吴左丞原韵所作。全诗以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情怀,赞颂了治理西湖、恢复自然之美的政绩,同时抒发了对清明政治与自然和谐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现实工程的肯定,又有超越时空的哲思与诗意想象,体现了苏轼“因事见道”的诗学风格。语言简练而意境宏阔,尾联更以星月拟人,将人事之美升华为天地共赏的壮丽图景,极具感染力。
以上为【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由政事而及自然,由现实而入幻想,层层递进。首联从“伟人谋议”起笔,高度评价治湖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强调“少言而决”的政治智慧。颔联转写具体举措——放生龟鱼、清除杂苇,既显仁政,又复自然之美,体现儒家“仁民爱物”的理念。颈联宕开一笔,由实入虚,感叹如此善举竟少有人记载,但坚信其功绩终将刻于山崖、传之后世,充满历史责任感。尾联奇想天外,以星月有情作结,将人间之美提升至宇宙共鸣的高度,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气象宏阔,是苏轼七律中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
以上为【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因开湖而发,语含褒贬,意在深远。‘伟人谋议’二句,道尽贤臣治世之要。”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肯容萧苇障前坡’一句,寓意深远,盖讥小人壅蔽贤路也。”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放龟鱼、除萧苇,小事耳,而写出一片仁心。后半忽入虚境,星月来游,何等胸次!”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往往于寻常题中翻出高致。此诗末二语,化实为虚,使开湖之事,直通太虚,非俗手所能梦见。”
以上为【观开西湖次吴左丞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