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
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
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不如从我游,高论发犀柄。
溪南渡横木,山寺称小径。
幽寻自兹始,归路微月映。
南望功臣山,云外盘飞磴。
三更渡锦水,再宿留石镜。
缅怀周与李,能作《洛生咏》。
明朝三子至,诗律严号令。
篮舆置纸笔,得句轻千乘。
山前见虎迹,候吏铙鼓竞。
我生本艰奇,尘土满釜甑。
山禽与野兽,知我久蹭蹬。
笑谓候吏还,遇虎我有命。
径山虽云远,行李稍可并。
颇讶王子猷,忽起山阴兴。
但报菊花开,吾当理归榜。
翻译
近年来在纷繁繁华中挣扎,渐渐觉得圣贤之道更为可贵。
本想寻一处五亩大小的田宅,洒扫庭院,安享清净生活。
研习儒道,却遗憾时间太短;参问禅理,又惭愧未能彻悟明净。
姑且来一场山水之游,顺应我如麋鹿般自由的天性。
独自漫游尚未实现,想找同伴又有谁能倾听?
我的宗族前辈自古就是正直之士,穷困或显达都早已注定。
别人醉心于糟粕之乐正酣,我呼之也不醒;而我却清醒地面对世事。
为何要像燕雀与蝙蝠那样,屡次争夺晨昏的微利?
不如跟我同游,畅谈高论,妙语如犀角破障,锋芒毕现。
渡过溪水南岸,踏过横木小桥,通往山寺的小路清幽宁静。
幽深探寻从此开始,归途时月光淡淡映照小径。
向南遥望功臣山,云雾之外盘旋着飞悬的石阶。
三更时渡过锦水,再次留宿于石镜岩畔。
追念周长官与李寺丞,曾能吟咏出《洛生咏》那样的雅音。
明日三位友人将至,诗律严谨,如同军令一般。
竹轿上备好纸笔,得一句佳诗,胜过拥有千乘之贵。
景致玲珑奇秀,名与实巧妙相称。
九仙山境更为幽绝,笑语仿佛响彻千山回应。
悬崖侧有破裂的陶瓮,飞流的泉水如敲击浮磬般清越。
山前见到老虎足迹,随行吏卒急忙击铙打鼓示警。
我笑着对吏卒说:回去吧,若遇虎,那是我的命定。
径山虽远,但行装尚可同行前往。
颇为惊讶王子猷(王徽之)忽起山阴雪夜访戴的兴致,
只须告知菊花盛开之时,我便准备整理船帆,启程归去。
以上为【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的翻译。
注释
1. **径山**:位于今浙江余杭西北,佛教名山,属天目山脉,宋代为禅宗重地。
2. **夫子**:指孔子,此处代指儒家圣贤之道。
3. **五亩宅**:《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指古代理想中的隐居田园生活。
4. **洒扫乐清净**:语出《礼记·曲礼》,意为操持家务,安于简朴清净的生活。
5. **问禅惭听莹**:听莹,指听觉清明,引申为心智澄澈。此句谓参禅未通,自愧未能明心见性。
6. **麋鹿性**:比喻天性自由,不拘世俗,常用于形容隐士之志。
7. **吾宗古遗直**:指苏氏先祖中有刚直不阿之人。遗直,指遗留下来的正直品德。
8. **餔糟醉方熟**:化用《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反用其意,讥讽世人沉溺俗务。
9. **燕蝠争晨暝**:典出《太平御览》引《处囊诀》,燕子以日出为晨,蝙蝠以日落为晨,二者争执不休,喻世人无谓之争。
10. **犀柄**:犀牛角做的手杖柄,比喻言论犀利、见解深刻。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有“健笔凌《鹦鹉》,铦锋莹鸊鹈”,“发犀柄”即言议论锋利如犀角破障。
以上为【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赴径山途中,依周长官原韵所作,兼寄赠苏寺丞。全诗以“战纷华”开篇,点出诗人对仕途喧嚣的厌倦,转而向往林泉之乐,体现其“外儒内佛”的思想倾向。诗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友人情谊的珍视,更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投入。苏轼借山水之行抒怀,融儒、释、道于一体,在独游与共游之间展现其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末尾以“但报菊花开,吾当理归榜”作结,含蓄表达归隐之志,余韵悠长。整首诗结构谨严,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而富哲理,是苏轼中期山水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年来战纷华”起笔,直抒胸臆,揭示诗人长期宦海沉浮后的精神疲惫与价值反思。从“渐觉夫子胜”到“洒扫乐清净”,体现了苏轼由仕入隐的思想过渡,表现出对儒家安贫乐道理想的回归。中间写学道参禅之憾,非真悔,实为自谦,暗含对精神超越的不懈追求。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二句,转折自然,开启全诗游历主线。诗人以“独游未果”表达孤独,又以“觅伴谁复听”深化知音难求之叹,情感真挚。随后引入宗族风骨与命运观,“穷达付前定”既含道家顺命之思,亦见儒家安命之德。
诗中写景尤为精彩:“溪南渡横木”至“飞溜洒浮磬”,移步换景,声色俱备。月光映归路、云外盘飞磴、破瓮侧飞泉,皆具空灵幽邃之美,深得禅意山水之神。而“三更渡锦水,再宿留石镜”,纪行真实,足见旅途之远与兴致之浓。
怀人部分以“缅怀周与李”自然承接,赞其“能作《洛生咏》”,既表敬意,又寓雅集之望。后写“明朝三子至”,诗会俨然军令森严,足见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与热忱。“得句轻千乘”一语,将文学创造置于权势富贵之上,彰显文人风骨。
结尾数句尤见苏轼个性:遇虎迹而不惧,笑言“我有命”,坦然面对生死,豪气中透出达观。最后以王子猷雪夜访戴之典,反衬自己归隐之志,并以“菊花开”为信约,寄托高洁情怀。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层次丰富,气象宏阔,堪称东坡山水诗代表。
以上为【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步步写来,如行云流水,非强构者所能及。”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二评:“语语真率,而格律森然。‘得句轻千乘’五字,足以压倒豪贵。”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径山诸作,此为最胜。山水之幽,人事之雅,胸次之旷,一一写出,非徒模山范水也。”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王文诰语:“此诗结构缜密,自‘欲求五亩’至‘麋鹿性’,是立意;自‘独游’至‘前定’,是感慨;自‘餔糟’以下,是眼前景事,而以‘理归榜’作收束,章法井然。”
5.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评:“苏轼此诗,情景交融,兴会淋漓。尤以‘遇虎我有命’之语,见其胸中浩然之气,非畏死避患者比。”
6.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古,至此已脱尽滞重,转入清空。‘玲珑苦奇秀’二语,可为全诗写照。”
以上为【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