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用手轻轻一挡,又怎能挡住这汹涌的水流?转瞬之间,奔腾的洪流便席卷了千家万户。
人们都怀疑像是当年智伯引水围困赵国的情景重现,又仿佛汉代张汤曾提议引漕水斜流的旧事重演。
我因迂阔疏阔才来到这荒僻之地,命中注定要分担劳苦,度过此生。
太守(使君)所出的治水之策实在可笑,那踏水车发出的声音,宛如隐隐惊雷,徒然喧闹而已。
以上为【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的翻译。
注释
1. 有言郡:宋代并无“有言郡”,应为“有言”系地名或传写讹误,或指某处有传闻之地,待考。亦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弋阳”之误,但尚无定论。
2. 荆山:中国古代多处称荆山,此处或指湖北南漳一带的荆山,亦可能为泛指南方山地。
3. 沟畎(ɡōu quǎn):开挖沟渠,引水灌溉。畎,田间小沟。
4. 吴正字、王户曹:吴氏任秘书省正字,掌校雠典籍;王氏任户曹,属州府官吏,掌户籍赋税。二人皆苏轼友人或同僚。
5. 不果:未能成功,事情未实现。
6. 智伯初围赵:春秋末年晋国权臣智伯联合韩、魏围攻赵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城,事见《史记·赵世家》。此处喻引水攻城或治水之险。
7. 张汤欲漕斜:张汤,西汉酷吏,曾任御史大夫。此处“漕斜”或指开凿斜渠以通漕运,典出不详,或为泛指兴修水利之举。
8. 迂疏:迂阔而不切实际,疏懒不合时宜,苏轼常以此自谦或自嘲。
9. 使君: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当地太守或知州。
10. 踏车:即龙骨水车,古代提水灌溉工具,需人力踩踏驱动,运转时声响较大。“响踏车”形容其声如雷,实则劳而无功。
以上为【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巡视有言郡东北荆山下欲开沟渠引水时所作,原计划因地质多石而未能实施,返程途中游览圣女山,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全诗借水利工程失败之事,抒发仕途坎坷、理想难酬的感慨,语言沉郁而富有讽刺意味。诗人以历史典故映照现实,既批评地方官员治理无方,也自嘲身世飘零、才志难展。诗中“已坐迂疏来此地”一句尤为沉痛,道出了因性格耿直、不谐于世而遭贬谪的命运。末句“隐隐惊雷响踏车”以夸张手法讽刺治水徒劳无功,余音回荡,耐人寻味。
以上为【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苏轼纪事感怀之作,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首联以惊人笔力描绘洪水之威,“侧手区区岂易遮”极言人力之渺小,“奔流一瞬卷千家”展现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治水失败埋下伏笔。颔联巧用两个历史典故:智伯灌晋阳与张汤议漕渠,前者为军事用水攻,后者为经济兴水利,均与引水相关,既呼应实地考察之目的,又暗含对现实工程可行性的质疑。颈联转入自我剖白,“迂疏”二字点明诗人被贬黄州(或其他贬所)的根源——因直言敢谏、不合时务而遭排挤,语带辛酸。尾联讽刺“使君下策”,所谓治水之计不过“响踏车”而已,表面轰轰烈烈,实则虚张声势,毫无实效。“隐隐惊雷”与“踏车”形成强烈反差,极具讽刺效果。全诗结构严谨,由事及史,由史及己,再归于现实批判,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典型风格,同时情感深沉,寓庄于谐,堪称七律佳作。
以上为【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治水不成而发,托古讽今,语含讥刺,而自伤之意亦见。”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起二语奇警,三四用事贴切,五六自伤语挚,结语尤妙,以‘响踏车’比‘惊雷’,形似而意反,讥政之虚声无实者,莫过于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至此等处最见力量。事外有事,言中有刺,而气象浑成,不露痕迹。”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苏诗善将日常琐事翻作波澜,此诗由‘不果’开渠,遂牵动古今,归责于‘使君下策’,而自叹‘迂疏’,牢骚不平,尽在调侃语中。”
以上为【有言郡东北荆山下,可以沟畎积水,因与吴正字、王户曹同往相视,以地多乱石,不果。还,游圣女山,山有石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