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寺庙,最易勾起我对江湖漂泊往事的思绪。
衣上沾染着香炉袅袅的烟气,时光在漏壶滴答中缓缓流逝;用石鼎煮茶,仿佛留住天边那轮如玉的月影。
几点山间星辰划过官舍上空,僧院已历经百年,迎来送往无数旅人行舟。
我的奏章尚未呈达圣上心意,而今夜的长安城,也正笼罩在无尽的忧愁之中。
以上为【宿资福院】的翻译。
注释
1. 宿资福院:暂住于名为“资福院”的佛寺。资福院为宋代常见寺院名称,多为佛教禅院。
2. 月明写照:指月光清晰地映照万物,亦暗含“心镜如月”之意,有禅意。
3. 江湖入念头:江湖,指漂泊不定的生活或隐逸之地。此句谓见月思往事,想起过往宦游与流离生涯。
4. 衣染炉烟:衣服沾染了佛寺香炉的烟气,象征身处清净之地。
5. 金漏迥:金漏,古代铜制计时漏壶;迥,远、长之意。形容时间缓慢流逝。
6. 茶烹石鼎:在石制锅中煎茶,体现山林清趣。
7. 玉蟾: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玉蟾”代称明月。
8. 山星几点躔官舍:躔(chán),运行、移动之意。指几颗星星划过官员居所的上空。
9. 百年过客舟:比喻僧院如渡口,百年来送走一批批过路的旅客,暗喻人生如寄。
10. 封事:密封的奏章,特指臣子向皇帝进谏的机密文书。此处指苏轼欲上书言事而未果。
以上为【宿资福院】的注释。
评析
《宿资福院》是苏轼羁旅途中寄寓佛寺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月”为引,由景入情,由静谧之境转入内心深沉的仕途忧思与人生感慨。前两联写景抒怀,清幽淡远,透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后两联转入现实,抒发政治失意、忠言未达的苦闷。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质,又展现了其身处逆境而不失关怀天下的士大夫情怀。
以上为【宿资福院】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由外而内、由静而动层层推进。首联以“月明写照”开篇,营造出空灵寂静的禅院氛围,“江湖入念头”则陡然将笔触拉回诗人内心的波澜——那是对仕途漂泊的回忆与感喟。颔联“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工对精妙,视觉、嗅觉、时间感交织,既有物质细节,又有超然物外的意味。“金漏迥”写出长夜难眠,“玉蟾留”则赋予月亮以情感,似愿为诗人驻足,极富诗意。颈联转入时空纵深:“山星几点”写夜空寥落,“百年过客舟”则慨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僧院如舟,载着无数行人驶向未知。尾联直抒胸臆,“封事未投”点明政治压抑的现实,“长安此夕亦多愁”更将个人之愁升华为时代之悲,使全诗在宁静中迸发出深沉的力量。苏轼善以平淡语写至深情,此诗可谓典范。
以上为【宿资福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冷如画,而结以忧国之思,愈见其忠厚悱恻。”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七:“前四句写景入微,五六感慨深长,收处悠然不尽。东坡律诗之妙,正在此等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茶烹石鼎玉蟾留’,语奇而实稳,非东坡不能道。末二句关合时事,不露牢骚而怨意自见。”
4.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七律,或雄放,或婉约,此篇则兼有幽隽与沉郁,所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者也。”
以上为【宿资福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