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优昙花本不开花,我问禅师,您所唱的这一曲究竟来自何处?
我已从杜甫那里得到了桃竹杖,便不再去向安期生寻觅仙枣灵瓜。
您静坐林中,偶有猛虎相伴;饭后高卧,连乌鸦的叫声也听不到。
美好的游历自古就少不了高僧与名士同行,如支遁与许询一般;我也愿采上一车松脂,寄赠给您以表心意。
以上为【赠蒲涧信长老】的翻译。
注释
1. 蒲涧:地名,在今广东广州市北郊白云山,有蒲涧寺,为佛教修行胜地。
2. 信长老:即信和尚,宋代广州蒲涧寺高僧,生平不详,苏轼贬谪惠州期间与之交往。
3. 优钵昙花:梵语Utpala的音译,即青莲花,佛教中视为祥瑞之花,三千年一开,开花象征佛出世。此处说“岂有花”,暗喻佛法真谛不在形迹。
4. 问师此曲唱谁家:意谓禅法心传,不立文字,此“曲”非世俗之曲,而是禅门机锋或心法,问其来源,实为参禅之语。
5. 子美: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杜甫《桃竹杖引》诗中有“江心蟠石生桃竹,苍颉死後竹犹存”之句,苏轼曾得桃竹杖,借指已有清雅之物与精神依托。
6. 桃竹:一种可制杖的竹,纹理如桃,相传产于蜀地,古人以为可避邪。
7. 安期:即安期生,秦代方士,传说在琅琊卖药,后成仙,常以枣瓜为食,汉武帝曾遣人求之。此处喻指长生仙术。
8. 燕坐:安坐、静坐,多指僧人修定。
9. 高眠粥后不闻鸦:化用“饭后钟”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言长老心境澄明,饭后安睡,外扰不入,连鸦鸣亦无所觉,形容其心无挂碍。
10. 支许:指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与名士许询,二人常共游山水,谈玄论道,为当时佛学与清谈结合的典范。此处以“兼支许”喻指僧俗交融之美事。松肪:松脂,古人以为可入药、炼丹,亦象征山林隐逸之物,寄赠以表敬意。
以上为【赠蒲涧信长老】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予蒲涧寺信长老的酬答之作,融合了佛理、友情与隐逸情怀。诗人借佛典意象与道家传说,既赞颂了信长老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又表达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用典精妙,层次分明:前四句写禅机问答与人生选择,表明诗人已得精神寄托,无需再求外在仙术;五六句刻画长老山居修行之境,动静相宜,颇具画意;尾联以东晋高僧支遁、名士许询并称,将此次交游比作古代佳话,并以“采松肪”作结,寓意清净供养,情谊深远。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赠蒲涧信长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意境幽远。首联以佛典设问,起笔突兀,富有禅趣。“优钵昙花岂有花”一句,既是质疑,又是顿悟——真如之理本无形相,何须执著花开与否?继而“问师此曲唱谁家”,将话题引向禅法传承,暗示信长老所持乃无师自通之心印。颔联转写自身选择:诗人言已从杜甫处“得桃竹”,即获得文化与精神的承续,故不必再求安期生之仙果,表明其舍弃外求、返归内心的人生态度。颈联描写长老修行生活,“燕坐林间时有虎”写出其德行感化猛兽,安然无惧;“高眠粥后不闻鸦”则极言其心境空寂,六根清净,两句一动一静,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深度。尾联以历史典故收束,将此次交游比作支遁与许询的佳话,赋予平凡往来以文化厚重感;“为采松肪寄一车”看似平淡,实则情深意长,松脂虽微,却象征山野至诚之礼,亦暗含祝寿或供养之意。全诗融禅理、友情、隐逸于一体,语言冲淡而意蕴绵长,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诗风的圆熟与超脱。
以上为【赠蒲涧信长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禅味盎然,‘不闻鸦’三字尤得静中三昧。”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起二句奇崛,非老于禅理者不能道。‘已从子美得桃竹’一联,寓意深远,见其不求外道。”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蒲涧在粤秀山中,幽胜异常。信长老当为一时名衲。公与之游,故诗多涉禅理。‘燕坐林间时有虎’,状其道力感人;‘高眠粥后不闻鸦’,状其心空境寂,皆妙语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支许’二字最重,盖以己与长老之交,拟于晋贤遗风,非徒泛赠而已。‘松肪’之寄,亦见山林素心,非世俗阿堵物可比。”
5. 《历代诗话》引《后山诗话》:“东坡晚年诗,渐入渊微,如‘不闻鸦’‘岂有花’等语,皆不落言筌,近于禅宗棒喝。”
以上为【赠蒲涧信长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