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来桂花,我将其分赠给友人元素。
月亮残缺、寒霜浓重,桂花细小的花蕊已渐趋干枯,这花原本就属于仙境玉堂中的仙品。
想来前夜鹫峰上桂子飘落,令人惊觉秋意已深;昔日月宫中蟾窟的桂枝如今也已空寂,只留下往年的记忆。
破旧袈裟的山僧怜惜它孤高清介的品格,溪边身穿素裙的女子争相比试它的清丽秀美。
希望您能采摘这些幽香的桂花,编织成佩饰随身佩戴,莫让这孤独芬芳的花朵老去在幽深的山涧之旁。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翻译。
注释
1. 元素:苏轼友人,名刘季孙,字景文,号元素,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
2. 天竺山: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南,佛教名山,多古寺,盛产桂花。
3. 玉堂仙:指神仙居所,玉堂为翰林院别称,亦喻仙境,此处形容桂花非凡俗之花。
4. 鹫峰:即灵鹫峰,佛经中释迦牟尼讲法之地,代指天竺山,亦暗含佛教意味。
5. 蟾窟:月宫中桂树所在之处,传说月中有蟾蜍与桂树,吴刚伐桂不息。
6. 子落:指桂子落地,古人认为桂子从月中落下,有“天降桂子”之说。
7. 破裓(gé):裓为僧人衣襟或法衣,“破裓”形容山僧衣衫破旧,象征清修苦行。
8. 耿介:正直孤高,不随流俗,形容桂花品格亦喻人节操。
9. 练裙溪女:穿白绢裙的少女,泛指民间女子,“斗清妍”言争相欣赏桂花之美。
10. 采撷(xié)纫幽佩:采摘桂花编入香囊或佩饰,“纫”意为连缀,典出《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北宋时期所作,题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是一首咏物寄情之作。诗人借桂花抒怀,既赞其高洁清雅之质,又寓托自身孤高不群之志,同时以“愿公采撷”表达对友人元素的期许与勉励。全诗融神话传说、自然景物、人文情感于一体,语言典雅含蓄,意境深远。通过“玉堂仙”“蟾窟”等意象,赋予桂花超凡脱俗的气质;而“破裓山僧”“练裙溪女”的对比描写,则凸显其在不同人群眼中的精神价值。尾联劝友人珍惜芳华,实则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知音相赏的渴望。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桂花为媒介,贯穿神话、自然与人文三重境界。首联“月缺霜浓细蕊乾”点明时节——中秋过后,气候转凉,桂花将谢,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略带感伤的氛围。“此花元属玉堂仙”一句陡然提升格调,将桂花定位为天上仙品,奠定全诗高洁基调。颔联用“鹫峰子落”与“蟾窟枝空”两个典故,一写现实之落花,一忆往昔之盛景,时空交错,感慨良多。颈联笔锋转向人间,以“破裓山僧”与“练裙溪女”对举,前者重其“耿介”之德,后者爱其“清妍”之貌,体现桂花在不同群体中的审美与精神价值。尾联“愿公采撷纫幽佩”化用屈原香草美人传统,劝友人珍惜美好品格,勿使“孤芳老涧边”,既有惜花之意,更有勉人自珍之深意。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由景生情,由物及人,体现了苏轼“托物寓志”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逸绝尘,托兴深远,非徒咏花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起句凄清,次句超妙,三四用事不觉其僻,五六写得活,结语殷勤,寓意良厚。”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破裓’‘练裙’一联,写出两种人眼界,各得其所,而花之品格自见。”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至此境矣。风神俊朗,寄托遥深,读之令人神远。”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苏诗善以俗为雅,以常事出奇思。此诗‘蟾窟枝空’‘鹫峰子落’,皆虚实相生,非但记时,兼寓盛衰之感。”
以上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