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翻译
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版本二:
你曾见过富人家的耕种情形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数量多,粮食充足而有富余。田地肥沃且多,便可以轮流休耕,使土地的肥力得以恢复;粮食充足有余,就能按时播种,收获时也总能等到庄稼成熟。因此富人家的庄稼总是长得好,秕谷少而籽粒饱满,储存久了也不腐烂。
如今我家十口人,共有一百亩田。每一寸土地都要耕种,日夜盼望着收成,锄头、镰刀、耰耙、收割工具接连不断地在田里使用,如同鱼鳞般密集,土地的肥力因此耗尽了。播种常常错过农时,收获又往往在庄稼尚未成熟时就进行。这样怎么还能指望有好的收成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比今人高出多少。但他们平时注重修养自身,不敢轻易施展才华,而是耐心等待其成熟,那种谨慎勤勉的样子,就像父母盼望婴儿长大一样。体弱的加以调养,使之变得刚强;空虚的加以充实,使之丰盈饱满。三十岁才出来做官,五十岁才获得爵位。他们在长期压抑中保持信念,在充分准备之后才施展才能;如水流满溢之后自然流淌,弓弦拉到极致才发射箭矢。
这正是古人之所以远超常人,而当今君子所不及的原因。
我年少时就有志于学问,不幸的是过早地考中进士,与你同年登第。你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如今我虽想自认不足,努力进修,但众人已经过分地推崇我了。
唉!希望你摆脱眼前的虚名,专心致力于学习吧!广泛地观察,审慎地采纳;深厚地积累,谨慎地发挥。我的告诫,就到这里为止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时,若遇到一个叫苏辙、字子由的人,那是我的弟弟,请你也把这些话转告他。
以上为【稼说送张琥】的翻译。
注释
曷:古同“盍”,何不。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铚:镰刀。
耰:捣土块的农具。
艾:通“刈”,收割。
闵:勉,勉力。
1. 稼:耕种,种植,此处引申为人的成长与成就。
2. 曷尝:何曾,可曾。疑问副词,表示反问。
3. 更休:轮作休耕,使土地得以恢复肥力。
4. 敛:通“敛”,收获,收割。
5. 秕(bǐ):空瘪的谷粒。实:饱满的谷粒。
6. 锄、铚、耰、艾:均为农具。锄:锄头;铚:短镰刀,用于割禾;耰(yōu):碎土平田的农具;艾(yì):通“刈”,收割。
7. 相寻:相继不断,接连出现。
8. 平居:平时,平素。自养:自我修养,积蓄力量。
9. 闵闵焉:忧虑勤勉的样子,形容用心良苦。
1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学习,慎重采纳;长期积累,谨慎施展。为本文核心观点。
以上为【稼说送张琥】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苏轼写给好友的,也可以看做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很好的铺垫。
《稼说送张琥》是苏轼写给同年进士张琥的一篇劝学赠言,以“农耕”为喻,阐明治学之道应“厚积而薄发”。全文借农田耕作之理,类比人才成长之途,强调积累、忍耐、涵养的重要性,反对急功近利。文章语言质朴而寓意深远,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既有现实关怀,又有哲理高度。它不仅是一篇劝学之文,更是苏轼自身人生经验与儒家修身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比古今人才成长方式,揭示出当时士人急于求成的社会风气,并寄望于青年后学能回归沉潜务实的治学态度。
以上为【稼说送张琥】的评析。
赏析
本文以“稼”为题,实则论“学”,运用类比手法,将农业生产的规律与人才成长的过程巧妙结合。开篇以富人之稼与贫者之稼对比,形象说明“地力不可竭”的道理,进而引出“人力亦不可强用”的观点。富人因资源充足,能顺应天时地利,故收成丰美;而普通人因生计所迫,过度垦殖,导致地力枯竭,收成反劣——此即暗喻士人若急于成名、早登仕途,缺乏积淀,则难成大器。
接着,苏轼转入对古人成才之道的追述:他们不急于表现,注重内在修养,循序渐进,待时机成熟方才出仕。这种“久屈”“持满”的态度,正是“厚积而薄发”的体现。文中“如婴儿之望之长也”一句,比喻极为贴切,表现出培养人才应有的耐心与温情。
最后,苏轼联系自身经历,坦言自己“早得”功名,实属“不幸”,流露出对过早成名的反思与谦抑之情。他对张琥的劝勉,既是期望,也是自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八字,凝练深刻,成为千古治学格言。
全文逻辑严密,比喻生动,情感真挚,既有理性思辨,又含深情厚意,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双重高度。其文风平实而不失警策,谆谆教诲之中蕴含人生智慧,堪称宋代赠序文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稼说送张琥】的赏析。
辑评
1. 《古文观止》评:“以稼喻学,比喻亲切。‘厚积而薄发’一语,足为学者药石。”
2. 吕祖谦《宋文鉴》收录此文,称其“辞约义丰,深得古人劝学之意”。
3.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苏轼此文:“借农事以讽时俗,语重心长,非徒作劝学套语者比。”
4.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曰:“说得地力竭,便见得人才早用之害,转换处极妙。末段自叹早达,益见忠厚悱恻。”
5. 林云铭《古文析义》评:“通篇以‘地力’二字作主脑,而归重于‘养’之一字,立言甚正。”
以上为【稼说送张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