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城南的两位县尉官署遥遥相望,相距不过百步之遥。
水边亭台插着旗帜,设在蒲柳成行的集市旁;击鼓声起,回荡在水云交织的乡野之中。
这里已建起可观鱼的栏杆,又开放了射鸭的游乐场所。
全家人都倚靠着彩绘的船舫,放眼望去尽是纷乱艳丽的女子衣装。
水面波光粼粼,涟漪细碎;空中雨丝稀疏,绵延不断。
我来此地闲坐洗脚,溪水上涨几乎要漫过床榻。
这城池被湖泽与群山环绕,孤零零地依偎在水影之畔。
想知归去的方向,请记住那芦苇之外、风中飘动的船帆。
以上为【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的翻译。
注释
1. 城南县尉:指凤翔府城南的县尉官署。县尉为掌治安捕盗之职的地方官员。
2. 水亭:临水而建的亭台,此处指县尉所辖或常游之处。
3. 得长字:指赋诗时抽取韵脚,“长”为所押之韵,属下平声七阳韵部。
4. 两尉郁相望:两位县尉的官署彼此对望。“郁”形容建筑密集或气势并立之貌。
5. 插旗蒲柳市:在种植蒲草和柳树的集市上竖起旗帜,可能为节庆或市集标志。
6. 伐鼓水云乡:击鼓于水雾缭绕之地。“伐鼓”即敲鼓,或用于召集、庆典或娱乐活动。
7. 观鱼槛:临水设栏以观鱼,典出《庄子·秋水》“濠梁观鱼”。
8. 射鸭堂:供人射猎水中鸭子的场所,为古代园林游乐项目之一。
9. 潋潋:水波闪动之貌。
10. 风樯:指船上随风摆动的帆桅,代指归舟。
以上为【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的注释。
评析
《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是苏轼早期的一首写景纪游诗,作于其任凤翔府签判期间。“得长字”指赋诗时按抽韵分题,此诗押“长”韵。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城南水亭一带的风物人情,展现了宋代地方官吏闲暇时的雅趣生活。诗人通过空间布局(东西两尉)、市井景象(蒲柳市、伐鼓)、园林设施(观鱼槛、射鸭堂)和自然风光(波头、雨脚、溪涨、风樯)的层层铺陈,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般的城郊画卷。诗中“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一句尤为生动,既显富贵闲适之态,又暗含对世俗繁华的淡淡观察。尾联由景入情,借“记风樯”寄托归思,含蓄隽永。整体风格明快而不失深致,体现了苏轼早年诗作中融合写实与抒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景叙事,中间转入个人感受,结尾升华至归思,层次分明。开篇“两尉郁相望”以地理布局切入,带出官场背景,却不拘泥于公务,转而描写市井风情与园林游乐,体现苏轼善于从日常中发现诗意的特点。“插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对仗工整,色彩与声音交融,营造出热闹而空灵的氛围。第三联“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用典自然,既写实又富意趣,显示地方治理之余的文化建设。重复句“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在版本中出现两次,或为传抄之误,但若视为有意复沓,则增强了画面感与沉浸氛围。后半写自然之景,“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以叠词描摹细腻气象,动静结合,极具画面张力。末四句由外景转向内心,“濯足”见闲适,“溪涨欲浮床”夸张中见真实,引出对居所环境的整体感知。结句“苇外记风樯”以景结情,不言归而归意自现,余韵悠长。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情景交融,展现了青年苏轼开阔胸襟与敏锐观察力。
以上为【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写景如画,语淡而味浓,可见子瞻早岁已有超然物外之致。”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五:“‘潋潋’‘疏疏’一联,写雨景入微,非亲历者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全家依画舫’二语,似唐人宫词笔法,移用于此,反增俗趣,然亦可见当时风俗之盛。”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往往以寻常题材见新意,此作虽无深刻寄托,而章法井然,辞采可观,足见其驾驭语言之功。”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当为嘉祐七年(1062)春苏轼在凤翔所作,属早期纪游之作,风格近梅尧臣、欧阳修一路,尚未显露后期雄放本色。”
以上为【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