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版本二:
春天已经老去,春衣何时才能做成?曲水微澜,低回宛转,如蕉叶般平稳;舞雩台上春风和软,吹动轻薄的纻罗衣裳。我纵情吟咏,沉醉于这太平盛世的欢乐之中。
细雨刚刚过去,到处都催促着农人耕作。百舌鸟沉默无语,桃李花已凋尽;在茂密的柘树林深处,鹁鸪鸟正鸣叫不停。此时的春色,已属于那遍野盛开的芜菁花了。
以上为【望江南 · 暮春】的翻译。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为词牌。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後因白乐天尝依格作《忆江南》三首,但嫌其名不雅,遂改名为《忆江南》。此调廿七字,三平韵。首句三字;次句仄起平韵五字,句法上二下三,亦有添一衬字者;第三句仄起仄收七字,第一、第三字平仄不拘;第四句平起平韵七字;第五句句法与次句同,故首字平仄不拘。此调三、四句,全与平起七言律诗之颔联无异,故多用对偶为工,历来词家,亦多其例也。宋人多用双调。
「暮春」: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
「春服几时成」句:傅子立注:「《论语》:『暮春者,春服已成。』」刘尚荣按:「见《论语·先进》。」龙榆生笺引《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曲水:傅子立注:「晋武帝问三日曲水之义。束晰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有金人自东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刘尚荣按:「事详隋杜公瞻注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所引南朝梁·吴叔庠《续〈齐谐〉记》,又见《晋书·卷五十一·束晰传》,二者文字稍有异同。傅注系转述其事,文句与二书颇有出入。逸诗『波』下或衍『流』字者不可取。」龙榆生笺引《文选·卷四十六·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Zhēn)、洧(Wěi)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祓除不祥也。』《续〈齐谐〉记》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三月曲水,其义何」?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而俱亡,一村以为怪,乃招携至水滨盥洗,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帝曰:「若所谈,非好事。」尚书郎束皙曰:「仲治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说其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曰:『羽觞随流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因其处立为曲水。二汉相沿,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仲治为阳城令。』」
蕉叶:傅子立注:「蕉叶,乃杯名耳。」刘尚荣按:「参见宋·祝和甫《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天时部·曲水流觞〉》。又《东坡文集·卷六十八·题子明诗後》:『侄安节自蜀来,云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
舞雩(yú):傅子立注:「《论语》:『风乎舞雩,咏而归。』」刘尚荣按:「见《论语·先进》。」鲁国祭天求雨之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借指春游之亭台。
纻罗:毛本作「苧罗」。傅子立注:「纻,枲(xǐ)属,可为缕布。纻罗,则纻之纤缟(gǎo)者。吴有《白纻歌》。」刘尚荣按:「《南齐书·卷十一·乐志》有《白纻辞》:『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裳。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清歌流响绕凤梁,如惊若思凝且翔。转眄流精艳辉光,将流将引双雁行。欢来何晚意何长,明君驭世永歌昌。』又《乐府诗集·卷五十五·〈舞曲歌辞·晋白纻舞歌诗〉》:『《宋书·乐志》曰:「《白纻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纻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俳歌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纻』,疑『白绪』即『白纻』也。」《南齐书·乐志》曰:「《白纻歌》,周处《风土记》云:『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後孙权征公孙渊,浮海乘舶,舶白也。今歌和声犹云行白纻焉。』」《乐府解题》曰:「古词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为乐,其誉白纻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馀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唐书·乐志》曰:「梁武帝令沈约改其辞为《四时白纻歌》。今中原有《白纻曲》,辞旨与此全殊。」』」
酣歌: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酣咏」。傅子立注引唐·宋考功《寒食还陆浑别业》诗:「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催耕:傅子立注:「《周礼·酂(zàn)长》、《里宰》:『趣其耕耨(nòu)。』杜少陵诗:『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处处催春种。』」刘尚荣按:「《周礼·地官》『趣』原作『趋』,二字古多通用。杜句出《洗兵行》。」
百舌:傅子立注:「杜子美《百舌》诗:『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无则《百舌》诗:『千愁万恨过花时。』」刘尚荣按:「无则句见《百舌鸟二首(其一)》。」龙榆生笺引《虫荟》:「角舌,伯劳之一种,一名反舌。似伯劳而小,全体黑色,喙甚尖,色黄黑相杂,鸣声圆滑。人活蓄之,至冬则死。杜子美《百舌》诗:『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无则《百舌》诗:『千愁万恨过花时。』」
柘(zhè)林: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柘枝」。
鹁(bó)鸪:傅子立注:「鹁鸪,鸠也。杜子美:『鸣鸠乳燕青春深。』」刘尚荣按:「杜句出《题省中院壁》诗。」
芜菁:傅子立注:「芜菁,《本草》以为蔓菁也。方春易盛,梗短叶大,连生地上。故诸葛亮所止,必令人种此,以其才出可食,其利亦博。今三蜀人呼蔓菁为『诸葛菜』。韩退之诗:『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刘尚荣按引唐·韦文明《刘宾客嘉话录》:「公曰:『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何?』绚曰:『莫不是取其才出甲者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乎?』曰:『信矣。』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又按:「韩句出《感春三首(其二)》诗。」
1.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谢秋娘”等,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2. 春服几时成:语出《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处反用其意,谓春已将尽,春服尚未制成,暗含时光匆匆之叹。
3. 曲水:古代风俗,三月三日于水边举行“修禊”仪式,众人沿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此处泛指弯曲的溪流。
4. 蕉叶稳:形容曲水波浪低平,如展开的蕉叶般平稳。亦可能暗指酒杯形如蕉叶(古有“蕉叶杯”之称),隐喻宴饮之乐。
5. 舞雩(yú):古代求雨祭坛,孔子曾言志于此。后泛指春日游乐之地。
6. 纻(zhù)罗:苎麻织成的罗布,质地轻薄,为夏季衣料。此处指春日轻衫。
7. 酣咏:尽情歌唱吟咏。
8. 升平:太平盛世。
9. 百舌:鸟名,善鸣,能模仿众鸟之声,又称“反舌”。古人认为其在夏至前停止鸣叫,故“无言”暗示春尽。
10. 柘(zhè)林:柘树成林。柘树为桑科植物,可养蚕,亦具经济价值。鹁鸪(bó gū):即斑鸠,其鸣声常于春末夏初响起,有“天将雨”之兆。芜菁: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春季开花,花色金黄,常成片开放,象征晚春景色。
以上为【望江南 · 暮春】的注释。
评析
《望江南·暮春》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晚春遊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作者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这首词透露出作者遊春的满足感和遊兴的浓酣,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
此词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暮春”,实则借景抒怀,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太平生活的珍惜。全词以“春已老”起句,奠定感时伤逝的基调,却又在后文中转向对自然生机与人间安宁的赞颂,情感层次丰富。上片写景清丽,暗含闲适之乐;下片由静入动,展现农耕图景与自然更替,末句“春色属芜菁”尤为点睛,既写出季节流转的真实景象,又寓含新旧交替、生生不息的哲理。整体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词风趋于平和、通达的特点。
以上为【望江南 · 暮春】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春已老”开篇,直抒胸臆,点明时节已至暮春,流露出时不我待的淡淡惆怅。“春服几时成”一句巧妙化用《论语》典故,将儒家理想中的春日游赏与现实的春光迟暮相对照,形成张力,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无奈感。
上片写景如画:“曲水浪低蕉叶稳”描绘出水流平缓、意境宁谧的画面,或兼含流觞雅集之意;“舞雩风软纻罗轻”则进一步渲染春风和煦、衣袂飘然的舒适感,令人仿佛置身于孔门师徒咏归的场景之中。而“酣咏乐升平”一句,则由景入情,表达了词人对当下安定生活的满足与欢愉。
下片转入田野实景,“微雨过,何处不催耕”展现出春雨润物、农事繁忙的生动图景,赋予全词以现实关怀的深度。“百舌无言桃李尽”一句极具象征意味:百舌停鸣,百花凋零,皆为春去之征。然而紧接着“柘林深处鹁鸪鸣”,以声衬静,又带出新的生命节奏。结尾“春色属芜菁”可谓神来之笔——当人们惋惜桃李凋零时,却忽略了田野间正盛放的芜菁花。这一转折不仅写出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真实状态,更蕴含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旧去新来,何须伤感?
全词语言清新自然,结构紧凑,情景交融,既有士大夫的雅趣,又有民间生活的气息,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和超然物外的艺术情怀。
以上为【望江南 · 暮春】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暮年词,渐趋平淡,如《望江南·暮春》,语浅而意深,不假雕饰而自得风流。”
2.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春色属芜菁’五字,真妙绝。世人只见桃李,不知芜菁亦春也。东坡胸次,岂凡眼可测?”
3.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评此词:“通首写景,而感慨寓焉。结句尤见造化之理,非徒工于辞藻者所能及。”
4. 近人俞陛云《宋词选释》:“前半追想舞雩风咏之乐,后半写出田家催耕之景,合古今于一境。末句以芜菁承春,翻案入妙,知公未忘民瘼也。”
以上为【望江南 · 暮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