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修道之人亲手栽种此柏,不知是几世之前的事了;如今柏树的枝干仍如龙筋鹤骨般挺拔苍劲,风姿犹存。两株主干中有一株早已化为神物而去,另一株却历经九个朝代,亲历三次太平盛世。忽然间惊讶于这高大的殿堂依山岩而建,希望为它取一个美名,让佳话远播四方。请记住这棵尚未枯死的古柏,我愿暂且安住灰心之境,与它一同参修小乘禅法。
以上为【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的翻译。
注释
1. 孤山: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之中,宋代为佛教胜地,多有寺庙园林。
2. 柏堂:指孤山上以古柏为中心所建的堂宇,或为纪念古柏而设。
3. 道人:指道士或僧人,此处可能指曾居孤山的修道者,亦可泛指前代种植柏树之人。
4. 几生前:佛教用语,意为多少世以前,强调时间久远。
5. 鹤骨龙筋:形容柏树枝干瘦劲有力,如仙鹤之骨、神龙之筋,比喻其清奇脱俗、生命力强。
6. 双干:指柏树原有两根主干。
7. 神物化:指其中一株柏树已非寻常草木,似已升华为神灵之物,或已枯死而被神化。
8. 九朝三见太平年:经历九个朝代,三次目睹天下太平。具体数字或为夸张,强调古柏寿命之长及历史变迁之巨。
9. 华构:华美的建筑,指柏堂。
10. 小乘禅:佛教修行方式之一,侧重个人解脱,与大乘普度众生相对。此处反映诗人暂求内心安宁的心态。
以上为【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的注释。
评析
苏轼《孤山二咏·并引柏堂》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借孤山古柏寄托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诗中通过对古柏历史沧桑的描绘,展现其坚韧不朽的生命力,进而引发对时代更迭、人生无常的哲思。诗人以“鹤骨龙筋”形容柏树之形神,赋予其超凡气质;又通过“神物化”“九朝三见”等语,强化其灵性与历史见证者的身份。末句转向内心修行,“灰心聊伴小乘禅”流露出仕途坎坷后趋于淡泊的心境,体现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安顿的思想倾向。全诗融历史感、自然美与禅意于一体,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以上为【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孤山二咏》之一,题为“柏堂”,实则借柏抒怀。开篇即以“道人手种几生前”起势,将时间拉向渺远的过去,赋予古柏神秘色彩。“鹤骨龙筋尚宛然”一句,既写柏之形态挺拔,又暗喻其品格高洁,具有一种超越尘俗的生命力量。颔联“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对仗工整,内涵丰富:一株已化为神物,象征消逝与升华;另一株犹存,见证王朝兴替与治乱循环,极具历史纵深感。颈联转写人文景观,“忽惊华构依岩出”写出柏堂建造之奇巧,与自然融为一体;“乞与佳名到处传”则寄寓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尾联收束于内心世界,“此柏未枯君记取”既是叮嘱读者,也是自我提醒——生命虽经风雨,尚有可守之物;“灰心聊伴小乘禅”并非彻底消极,而是于困顿中寻求心灵栖居,体现出苏轼“外儒内佛”的思想特质。全诗由物及史,由史入心,层层递进,展现了东坡诗“理趣与深情兼备”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带禅机,意含今昔,柏非柏,乃心象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双干一先’二句,厚重有味,非徒夸古者。”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谓:“此诗托物言志,柏之存亡,犹士之出处,感慨系之。”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苏诗善以禅理入诗,此篇尤得冲淡之致,结语‘灰心聊伴小乘禅’,非真耽寂灭,实不得已耳。”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通过古柏的生命延续,表达对文明传承的关切,同时透露出诗人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调适。”
以上为【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