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江之水深邃如洞窟,潜游的鱼儿大得如同犀牛。
鱼身赤红的鳞片宛如琥珀般晶莹,老鱼的鱼枕(头骨)甚至胜过玻璃般珍贵。
尊贵的宾客举起雕花的食盘,美丽的佳人轻摇翠玉发篦。
若能将这些鱼直接烹调上桌并制成器物,又怎会免于被宰杀的命运呢?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荆州:古地名,今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重镇,苏轼曾途经此地。
2. 江水深成窟:形容江水极深,仿佛地下洞穴。
3. 潜鱼大似犀:潜伏水中的鱼巨大如犀牛,极言其体型之大,带有夸张色彩。
4. 赤鳞如琥珀:红色的鱼鳞像琥珀一样透明美丽。
5. 老枕胜玻璃:老鱼的“枕”指鱼头骨或鱼脑盖骨,古人认为可制器或入药;玻璃,此处指古代所称的琉璃类透明宝石,并非现代玻璃。
6. 上客:尊贵的客人。
7. 雕俎:雕刻精美的盛食器具,俎为古代祭祀或宴席上放肉的礼器。
8. 翠篦:翠玉制成的梳子或发饰,代指佳人妆饰精美。
9. 登庖:送上厨房,指用于烹饪。
10. 屠刲(kūi):宰杀切割,指屠宰行为。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荆州十首》其一,是苏轼在贬谪途中经过荆州时所作,属于组诗中的一首。全诗以写实与夸张结合的手法描绘江中巨鱼之奇,借物抒怀,隐含对生命价值、人类取用自然之度的思考。前四句极言鱼之巨大与珍美,后四句转入人事,描写宴饮场景,末句“何以免屠刲”则陡然转折,流露出对杀生取乐的质疑与悲悯之情。整首诗语言奇崛,意象瑰丽,在咏物之中寄寓哲思,体现了苏轼融理入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雄奇的笔触开篇,“江水深成窟”营造出幽深莫测的江景氛围,继而以“潜鱼大似犀”惊人之语勾勒出水中巨兽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颔联“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转为细腻描写,从色彩到质地,突出鱼之珍贵,近乎神物。颈联转入人间场景,“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宴饮之奢华与前文自然之奇形成对照。尾联“登庖更作器,何以免屠刲”发问沉痛,反讽意味浓厚:如此灵物终难逃被烹割之命运,岂非天道不公?诗人并未直斥杀生,却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生命尊严与人类欲望的反思。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及人,由物及理,体现苏轼“以文为诗”“以理驭情”的风格特点。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状物奇伟,寓意深远,非徒写景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批语:“起语奇崛,中二联工丽,结语微露禅机,盖东坡晚年胸襟所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赤鳞如琥珀’一联,刻画入微,可入画品;末语感慨系之,知诗人不忍伤生也。”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坡公好以物理证人情,此诗‘何以免屠刲’一句,看似寻常设问,实含因果无常之叹,近于佛氏护生之旨。”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