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斜风细雨袭来之时,我本无家可归,又该何处安身?
抬头仰望天空的云朵,仿佛一顶天然的箬笠;转瞬间,将浩瀚江海收拢于一身蓑衣之中。
以上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的翻译。
注释
1. 王晋卿:即王诜(shēn),北宋著名画家、驸马都尉,善画山水,与苏轼交好。
2. 山阴陈迹:指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旧时名胜遗迹,晋人多有雅集于此,如兰亭修禊等。
3. 斜风细雨:形容微风细雨交织的天气,常用于表现江南烟雨景象。
4. 无家何处归:表达漂泊无依之感,亦暗含仕途坎坷、羁旅天涯的情绪。
5. 仰看云天真箬笠:云天如同天然的箬竹斗笠,比喻天空低垂如覆盖头顶的斗笠。
6. 箬笠:用箬竹叶或篾编制的斗笠,常见于江南农夫渔人所戴。
7. 旋收江海入蓑衣:转瞬之间将江海收纳于蓑衣之中,极言胸怀之广阔,意境之超逸。
8.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外衣,渔夫常用,象征隐逸生活。
9. “旋收”句:化用道家“天地在吾袖中”之意,表现物我两忘、心包太虚的境界。
10. 题画诗:古代文人常在画卷上题诗,借诗抒怀,此为苏轼题王晋卿画作之一。
以上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题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是苏轼观赏王晋卿所绘山水画后题写的题画诗之一。全诗以简练空灵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烟雨迷蒙、超然物外的山水意境。诗人借风雨中的行旅之思,抒发了漂泊无依的人生感慨,同时又通过“仰看云天”“旋收江海”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豁达洒脱、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诗中虚实相生,既写画境,亦写心境,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以景寄怀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前两句“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以写景起兴,带出人生漂泊之叹。“斜风细雨”既是画中景象,也象征人生际遇的凄迷与不确定性;“无家何处归”则直抒胸臆,透露出苏轼屡遭贬谪、宦海浮沉中的孤独与迷茫。然而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悲凉转向旷达:“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诗人不再执着于“归处”,而是将整个天地纳入自身——云天如笠,江海入衣,展现出一种物我交融、胸怀宇宙的豪情与超脱。这种由外景而内悟、由失落而升华的情感脉络,正是苏轼诗词常见的哲思路径。语言洗练,意象奇崛,短短二十字中,既有画面感,又有哲理深度,堪称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写烟雨中景,而寓意深远。‘收江海入蓑衣’,非胸中有万顷波澜者不能道。”
2. 《纪评苏诗》(纪昀评点):“语极飘忽,有不尽之意。前二句似叹流落,后二句忽然宕开,便成高唱。”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题画而兼写意,情景交融,不粘不滞,东坡之妙在此。”
4. 《历代诗话》引《竹庄诗话》:“‘仰看云天真箬笠’,状雨中远景如画;‘旋收江海入蓑衣’,则心与境会,非俗笔可拟。”
5.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题画诸作,每于小幅中见广大,此诗尤以小见大,可谓寸辖制轮。”
以上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山阴陈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