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案牍堆积如山,我得以暂时抽身清闲;一片落叶的秋声中,我对着床榻入眠。
床下月光如霜雪侵入门户,枕边仿佛听见琴筑之声与阶下流泉相应。
人世滋味坎坷曲折,尝遍之后已觉寻常;寂寞地隐居山中,年岁渐长也渐渐安适。
唯有怜悯农人的心意尚存,起身占卜天上云气以祈雨,却更觉茫然无着。
以上为【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翻译。
注释
1. 立秋日祷雨:立秋节气祈求降雨。宋代地方官有祈雨职责,常斋戒祷神。
2. 宿灵隐寺:暂住于杭州灵隐寺。该寺为江南著名古刹,常为官员休憩或祈福之所。
3. 百重堆案:形容公文案牍繁多。“案”指书桌或文书。
4. 掣身闲:勉强抽身得闲。“掣”有牵制、抽离之意。
5. 一叶秋声:化用“一叶知秋”典故,指落叶声带来秋意。
6. 琴筑:泛指乐器,此处比喻自然之声如音乐般悦耳。
7. 落阶泉:台阶下的泉水流淌之声。
8. 崎岖世味:指人生经历的艰难辛酸。
9. 山栖:隐居山中。
10. 悯农心:关心农民疾苦之心。占云汉:观测天象以预测是否降雨。“云汉”原指银河,此处借指天空云气。
以上为【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立秋日因祷雨宿于灵隐寺,与友人周、徐二令同住。全诗由秋夜静景写起,转入人生感慨,终以忧民之情收束,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诗人虽身处山林寺庙,远离政务纷扰,然心系农事民生,表现出士大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情怀。语言凝练,意境幽深,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是苏轼早期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评析。
赏析
首联以“百重堆案”与“一叶秋声”形成强烈对比,公务之繁重与秋夜之宁静相映,凸显诗人难得的片刻清闲。一个“掣”字写出脱身之不易,而“对榻眠”则透露出疲惫后的安然。颔联写夜景极富诗意:月光如霜侵户,泉声似乐入梦,视听交融,营造出空灵幽寂的禅境,亦暗合灵隐寺的清修氛围。颈联转入人生感悟,“崎岖世味”道尽宦海沉浮,“寂寞山栖”则表现退隐之志渐浓,两句对仗工稳,情感深沉。尾联陡转,虽欲避世而居,然“惟有悯农心尚在”,显出儒家士人不可割舍的责任感。“起占云汉更茫然”一句尤为动人——既忧旱情,又知天意难测,茫然之中见赤诚,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由外景入内心,由个人感怀归于民生关切,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语淡而意厚,尤以末句‘更茫然’三字,写尽忧民无策之态。”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三四写景清绝,五六感慨深至,结处一转,忠爱之意自现,不假雕饰而感人者深。”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七律,至此等作,乃见其真力量。不事奇险,而气格高浑,所谓‘温柔敦厚’之教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承转合井然,而中幅山水清音,皆从胸次流出。结语悯农,非俗吏所能道。”
以上为【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