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已经破碎的东西谁还会去怜惜那甑盆,醉意酣畅之时反而能保全本真的浑然状态。
想要向公瑾那样求得一囷米粮,姑且试着用庄子所说的五石大樽来装酒自饮。
三杯酒下肚,晨困消解,家事早已忘却;春意浓郁,万民感念国家的恩泽。
身为刺史不必半道下车亲访百姓,连乘坐篮舆的闲暇都没有,更无从前往山村走访了。
以上为【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惠守詹君:指时任某地太守的姓詹的朋友,具体生平不详,“惠守”为尊称。
2. 复次韵:再次依照原诗的韵脚作诗相和。
3. 甑(zèng)盆:古代蒸饭的瓦器,常喻身外之物或已毁之事,“破甑不顾”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4. 颓然醉里得全浑:醉酒后精神混融,返归本真,《庄子》有“浑沌”之意,谓保全天性。
5. 公瑾:即三国东吴周瑜,字公瑾,此处借指豪爽好施之人。
6. 一囷(qūn)米:囷,圆形谷仓。《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慷慨赠鲁肃米千斛,此处化用其事,表求助或共享之意。
7. 庄生五石樽:出自《庄子·逍遥游》,谓有人得“五石瓠”,大而无用,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言可用作盛酒巨樽,喻超脱实用、寄托逍遥。
8. 三杯卯困:早晨饮酒解困,“卯”指卯时(清晨五至七点),亦暗指早朝或晨务。
9. 万户春浓感国恩:形容普天之下春意盎然,百姓感戴朝廷恩德,属应酬语中的颂圣之辞。
10. 刺史不须要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刺史为州郡长官,按例可乘轿(篮舆)巡视属地。“半道下车”典出汉代龚遂为官清廉勤政,常徒步走访民间。此言自己公务繁忙,无法效仿古人深入乡野,实则委婉表达身不由己。
以上为【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友人惠守詹君所作之和诗,表现出诗人身处仕途、心寄江湖的复杂心境。诗中既有对官场职责的无奈推托,又有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语言看似旷达,实则隐含忧思。通过引用周瑜(公瑾)、庄子等典故,表达自己虽处官位却愿归自然、以酒自适的情怀。末联婉拒深入民间之举,流露出公务繁冗与理想生活之间的矛盾,是典型的苏轼式“外放内敛”的抒情风格。
以上为【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破甑”起兴,直抒胸臆,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既然既成事实无可挽回,不如沉醉其中以守本真。这一思想深受老庄影响,也体现苏轼屡遭贬谪后的心理调适机制。颔联巧用历史与哲理典故,将现实困境转化为精神追求:既想获得物质上的宽裕(如周瑜赠米),又愿在精神上达到庄子式的逍遥境界。两典并置,意味深长。颈联转入日常生活场景,写饮酒忘忧、感念皇恩,表面平和,实则暗藏无奈。尾联尤为关键,以“不须”“未暇”自我开脱,看似推卸责任,实则透露出作为地方官的疲惫与无力感。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含蓄而厚重,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寓庄于谐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诗寓意深远,非徒应酬之作。‘破甑’‘五石樽’皆见胸次洒落,而末语尤带感慨,盖公之不得自由久矣。”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欲求公瑾一囷米’,语似谦卑,实含讥讽;‘试满庄生五石樽’,则转出豪气。苏公善翻旧典,于此可见。”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东坡和章多寄意言外,如‘刺史不须要半道’,明言职事羁绊,不能亲民,岂独懒于出行?实有愧于心耳。”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跌宕自如,外示旷达,中藏抑郁。‘三杯卯困忘家事’一句最妙,忘者岂止家事,国事、身事皆在其中矣。”
以上为【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