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林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如同青竹破土而出般清新悦耳;我坐于其间,半醉半醒,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翁。春天的山色如此美好,本应流连忘返,然而我却心怀愧疚,因为那懂得劝人留下的春日鸟儿,似乎在婉言挽留我。
以上为【风水洞闻二禽】的翻译。
注释
1. 风水洞: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境内,为一处溶洞景观,宋代文人多有游历题咏。
2. 二禽:指洞边所闻的两种鸟鸣,具体种类不详,或为杜鹃、鹧鸪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类。
3. 青竹笋:比喻鸟鸣声清脆如新笋破土,生机盎然。一说“竹笋”为“竹孙”的误写或谐音,代指笛声,但此处更宜解为比喻鸟鸣。
4. 坐间:坐中,即此时此刻。
5. 白头翁:诗人自指,苏轼作此诗时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
6. 春山最好不归去:意谓春日山景极美,令人流连忘返。
7. 惭愧:内心感到不安或遗憾。
8. 春禽:春天的鸟儿。
9. 解劝侬:懂得劝说我。“侬”为吴语第一人称,意为“我”,苏轼在杭州任职多年,受吴语影响,诗中偶用。
10. 此诗不见于《苏轼诗集》通行本(如孔凡礼点校本)中,可能为后人伪托或误题之作,学界尚有争议。
以上为【风水洞闻二禽】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风水洞闻二禽》,通过描写在风水洞听闻鸟鸣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眷恋与人生迟暮的感慨。诗中“春禽解劝侬”一句尤为动人,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与智慧,实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却又难舍人间温情的心境。诗中既有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又有对仕途奔波的惭愧与自省,展现了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风水洞闻二禽】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山听鸟图。首句“林外一声青竹笋”极具通感之美,将听觉的鸟鸣转化为视觉与触觉上的“青竹破土”,不仅写出声音的清越,更传达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次句转入自身,“半醉白头翁”既显闲适,又透出几分颓唐,暗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疲惫。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春山最好不归去”直抒胸臆,表达对山水之乐的深切留恋。而“惭愧春禽解劝侬”则妙趣横生——鸟儿仿佛通晓人情,殷勤劝留,反衬出诗人不得不离去的无奈与自责。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使自然与人心交融无间,体现出苏轼“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整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情深意远,是典型的东坡晚年风格:冲淡中见深情,旷达中含悲凉。
以上为【风水洞闻二禽】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未见历代重要诗评家对此诗有明确记载或评论。
2. 清代《宋诗钞》《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等大型苏诗汇评类文献中均未收录此诗。
3. 现代权威版本如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亦未收录此诗。
4. 因此,该诗的真实性存疑,可能为后人托名之作,或误题于苏轼名下。
5. 在地方志或民间诗集中偶有收录,但缺乏可靠文献支持其为苏轼亲撰。
6.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轼确曾游览风水洞并作诗,但现存可信作品为《风水洞二首》(其一:“山前雨水涌潺潺”),与此诗内容不同。
7. 故此诗虽意境优美,语言近苏,但尚无法确认为苏轼真作,需谨慎引用。
以上为【风水洞闻二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