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余生已难细细把玩品味,唯有将深奥的哲理寄托于笔端。
常常担心抱憾终生,无法企及左丘明、司马迁那样的史才与德业。
亲友又劝慰我,放宽心怀,安然度过华发之年。
虚浮的名声本不属于我,至真至美的滋味又有谁能真正品尝?
我思虑到无所可思时,心境便能超然观照世间种种因缘。
罢了,还有什么可叹息的呢?不如回归旧日所读的《易经》两篇。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余龄:指晚年或剩余的生命岁月。
2. 把玩:此处引申为细细体会、珍惜地度过。
3. 妙解:精微深刻的见解或领悟。
4. 笔端:笔下,指写作、著述。
5. 丘明: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传为《左传》作者。
6. 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作者。二人皆以史才与道德文章著称。
7. 放心:放下忧虑,放宽心怀。
8. 饯华颠:饯,送别;华颠,花白的头顶,指老年。意为安然度过晚年。
9. 虚名:不实或无实质意义的名声。
10. 至味:最纯粹、最高的精神或人生滋味,暗含道家“大味必淡”之意。
11. 观诸缘:佛教语,意为观察世间一切因缘生灭。
12. 《易》两篇:可能指《易经》中的《系辞》上下篇,或泛指《易》中蕴含哲理的部分,象征对宇宙人生规律的思考。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和陶杂诗十一首》之一,借和陶渊明诗以抒己怀,表达了对人生迟暮、功名虚幻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精神归宿的追寻。诗中既有对历史先贤的敬仰与自省,也有对亲友劝慰的回应,最终归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回归。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超然境界。全诗情感沉郁而不失豁达,哲理深邃而表达自然,是其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心境的澄明。开篇“余龄难把玩”直抒生命将尽之感,却并不哀伤,而是转向“妙解寄笔端”,表现出以文字承载哲思的精神追求。对“丘明、迁”的仰慕,不仅是对史才的向往,更是对不朽精神价值的追慕。第三、四句写亲友劝慰,体现人情温暖,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自觉。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二句尤为警策,既否定外在功名,又追问内在真味,体现出道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哲思。后转入“思我无所思”的禅境,达到物我两忘、观照万法的境界。结尾归于《易》篇,表明其思想最终回归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以《易》之变通与天道观安顿生命。全诗结构严谨,由感伤而劝慰,由反思而超脱,层层递进,堪称晚年哲理诗的典范。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晚岁和陶,神契渊明,语淡而意远,此首尤得冲和之致。”
2. 纪昀《纪批苏诗》:“此诗言志清远,不事雕琢,‘虚名非我有’二语,足为热中者下一针砭。”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儋州,时公年六十有五,阅世既深,故语多感慨而归于恬淡,所谓‘思无所思’者,即《庄子》‘坐忘’之境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陶诗,非徒拟其形貌,实得其神理。此首以‘妙解寄笔端’起,以‘《易》两篇’结,见其晚年思想之归宿,不在放浪形骸,而在穷理尽性。”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