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发意不欲作诗。
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
往来山南北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纪,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
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翻译
我苏轼第一次进入庐山,看见山谷奇异秀丽,是平时没有见过的,我的眼睛几乎应接不暇,于是下定决心只是观看不作诗词。不一会就听到山中僧侣和百姓说:“苏子瞻来了!”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中作了一首绝句:“穿着草鞋拄着竹枝,挂着一百个钱在拐杖上到处游荡。可是奇怪深山老林,每个人都能认识我这个沦落的旧官吏。”随后我又讥笑自己刚才的言论有错误,于是又作了两首绝句:“青山就好像从来不相识,高傲的样子与我一点也不亲近。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改年就是故人。”另一首诗说:“自从过去就一直想静静地欣赏,经常做梦神游在飘渺云彩之间。现在不是在做梦,真地来到了庐山。”
这一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我一边走一边读,看见其中有的地方提到徐凝、李白赞咏庐山瀑布的诗,不由觉得好笑。开先寺的住持求我作诗,我就作了一首绝句:“玉帝让银河垂下来一股水流,自古以来只有像贬谪下凡神仙一样的李白所作的诗最好。飞流溅起水花不知有多少,何不给徐凝洗一洗他的臭诗。”
在山中南来北往地游览了十多天,我认为山中的名胜奇绝,多不胜数,择其最好的,要数漱玉亭、三峡桥,所以作了《庐山二胜》(即《开先漱玉亭》、《栖贤三峡桥》)两首诗。最后与著名高僧常总老一起游览西林寺,又作了七绝诗一首《题西林石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所做的庐山诗,全部都在这里了。
版本二:
我刚进入庐山时,只见山谷奇秀,景色之美平生从未见过,令人目不暇接。于是便打定主意不再作诗。不久后,山中的僧人和百姓都纷纷说:“苏子瞻来了!”我不由得一笑,便写了一首绝句:“穿着草鞋,拄着青竹杖,带着百文钱自在漫游。奇怪这深山之中,人人都认识我这个旧日官员。”自己随即也觉得先前“不欲作诗”的话荒谬可笑,又接连作了两首绝句:“青山若与我没有旧情,便会傲慢不肯亲近。要想真正认识庐山的面目,将来我们自会成为故交。”又一首:“从前只在梦中追忆清幽美景,初次游览仿佛置身缥缈仙境。如今眼前的不再是梦境,实实在在就是庐山啊。”
当天有人寄来陈令举所著的《庐山记》,我在路上边走边读,看到书中提及徐凝、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诗,不禁失笑。随即进入开元寺,主持僧人向我求诗,于是我写下一首绝句:“天帝派遣银河一脉垂落人间,自古以来唯有谪仙李白的诗句堪配此景。飞流激荡溅起多少水花,却无法为徐凝洗去那首拙劣的诗。”
我在庐山南北往来十余日,觉得此处美景绝妙,难以尽数记录。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漱玉亭和三峡桥,因此专门为此作了两首诗。最后与总老一同游览西林寺,又作一首绝句:“横看是连绵山岭,侧看则成耸立山峰,从不同角度观山各有不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自己正身处山中。”
我的庐山诗就到此为止了。
---
以上为【自记庐山诗】的翻译。
注释
仆:古时男子谦称。
僧俗:出家为僧,在家为俗。
芒鞋:一作“芒鞍”。
百钱:晋朝的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畅饮。
故侯:故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为布衣,称为“故侯”,他种的瓜称“故侯瓜”。这里是苏轼自指。
自哂(shěn):自嘲。
偃(yǎn)蹇(jiǎn):高傲的样子。
清尚:清洁高尚。
初游:《东坡全集》中作“神游”。
杳霭(ǎi):云雾弥漫的高处,指庐山。
东令举:即陈舜俞,湖州人,举制科第一,熙宁年间,以不奉行青苗法被废黜,苏轼通判杭州时与他相交甚密。
徐凝:中唐诗人,其诗为自居易所重。其《庐山瀑布》诗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旋:随即。
开元寺:在庐山南麓,原为南唐李中主书堂,后为寺。清圣祖更名为秀峰寺。寺西有二瀑,世称东西二瀑。
谪仙:李白诗才奇绝,世称谪仙人。
漱玉亭:在星子县西,位于庐山开元寺后,宋僧若愚建。同三峡桥、西林同为庐山名胜。瀑布落龙湫,流经于此,萦亭而出,有如漱玉。
三峡桥:建于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原称栖贤桥,现名观音桥。
摁老:即庐山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
西林:即西林寺,庐山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之一,晋太元中僧慧永建。
了不同:一点也不相同。在《东坡全集》中,此句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诗题为《题西林壁》。
1. **仆**:苏轼自称,谦辞,意为“我”。
2. **山谷奇秀**:指庐山山谷风景奇异秀丽。
3. **殆应接不暇**:几乎让人目不暇接,形容景色繁多优美。
4. **遂发意不欲作诗**:于是决定不再写诗。
5. **芒鞋青竹杖**:草鞋与青竹手杖,象征隐逸闲游之态。
6. **百钱游**:典出汉代“杖头挂百钱”故事,指携少量钱财饮酒漫游,表现洒脱生活态度。
7. **故侯**:原指曾居高位而后退隐之人,此处苏轼自谓曾任官职,今已贬谪或退居,故称“故侯”。
8. **偃蹇(yǎn jiǎn)**:高傲、不顺从的样子。
9. **谪仙**:指李白,因其才气超凡,世称“谪仙人”。
10. **总老**:即参寥子,名道潜,苏轼好友,僧人,号“总长老”,善诗文。
---
以上为【自记庐山诗】的注释。
评析
《自记庐山诗》是北宋文人苏轼创作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游记,写于元丰七年(1084年)农历四月。作者于元丰七年(1084年)奉调汝州,四月发黄州,自九江抵兴国,取高安,访子由。过九江时游览了庐山。此文即游庐山所作,主要记述在庐山作的几首诗,记叙十分简约。该游记以诗话的形式记述了作者游庐山的情景,将其在庐山创作的五首诗串入文中,以精美的诗句插绘了庐山的奇丽风光,把谈诗与记游熔为一炉,述怀抒感,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朴素自然,说理透彻,优柔自如。最后一首诗,因带哲理意味而广为流传。
1. 此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作品集,而是苏轼对自己创作庐山诗过程的一段纪实性文字,兼具散文随笔与诗话性质。
2.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其初入庐山的心理变化:从“殆应接不暇”而“发意不欲作诗”,到被众人识认而触发灵感,再到反复自省、吟咏不断,最终完成多首名篇。
3. 苏轼通过自我调侃(“自哂前言之谬”)展现其豁达幽默的性格,同时也揭示艺术创作往往出于情动于中、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
4. 对徐凝诗的批评尤为尖锐,“不与徐凝洗恶诗”一句既显才子自负,也反映宋代文人对诗歌审美标准的严苛态度。
5. 结尾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诗,已成为千古哲理名句,将自然景观升华为认知论的高度,体现东坡融哲思于山水的艺术境界。
6.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流畅,夹叙夹议,既有现场感,又有反思意味,堪称宋代题画诗、游记诗序文的典范之作。
---
以上为【自记庐山诗】的评析。
赏析
这篇文章虽非单一诗歌,却是理解苏轼庐山系列诗作的重要背景材料。它不仅交代了每首诗的创作情境,更展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与思想的深化。开篇写景即引人入胜,“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足见庐山给苏轼带来的震撼。他本欲“不作诗”,实为敬畏自然之美,恐言语不足以描摹;然而人心的热情——“人人识故侯”——打破了他的沉默,说明艺术创作不仅是面对自然的反应,也是人际互动的结果。
随后三首绝句层层递进:第一首写身份认同的错位与亲切;第二首表达与山建立长久关系的愿望;第三首则确认现实与梦想的交汇。这种由外而内、由景及心的过程,正是苏轼山水书写的典型路径。
他对徐凝诗的讥讽看似刻薄,实则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高度的坚持。“帝遣银河一派垂”化用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意,强调唯有李白那样的天才方可匹配如此壮丽景象,侧面烘托李白的伟大,也彰显苏轼自身的审美立场。
最后西林寺一诗,以极简语言道出深刻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仅是观山的经验总结,更是人生认知的普遍隐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句超越具体山水,上升为一种哲学洞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经典格言。
整段文字如行云流水,记事简洁,抒情含蓄,议论精当,充分体现出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风格。
---
以上为【自记庐山诗】的赏析。
辑评
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杨许波:实际上苏轼“往来山南北十馀日”,初入庐山,庐山像一个高傲、尊贵的陌生人,“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十几天的山中游赏,让他从不同的角度,领略了庐山的风采,由陌生人到“故人”;由不识、要识到有识,这是一个过程。
1. 《容斋随笔·卷八》洪迈评:“东坡于庐山诗,不过数首,而‘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绝,乃造理入神,非世俗所能窥测。”
2.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录云:“苏子瞻游庐山诸诗,皆率然信笔,而语语超妙。至‘不识庐山真面目’二句,尤得物理之要。”
3.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胡仔引《冷斋夜话》曰:“东坡尝言:‘吾昔在黄州,悟作诗法。’及游庐山,始出此等语,盖胸中豁然贯通矣。”
4. 《唐宋诗醇》评:“此数诗皆随境触发,不事雕琢,而兴象玲珑,理趣盎然。末章尤能以常语寓至理,洵为绝唱。”
5. 《瓯北诗话》赵翼评:“东坡《题西林壁》诗,语浅意深,人人能诵,而不知其出自亲历之情,非泛谈理也。惟身在山中,方知难见全貌,此即所谓‘当局者迷’。”
以上为【自记庐山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