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屋顶上的山禽不停地鸣叫,仿佛在苦苦呼唤人们外出;栏杆前的池塘原本结着冰,忽然间水面泛起波纹,似有鱼儿游动。
年老之后已厌倦了陪伴歌女饮酒作乐的生活,病愈后更惊讶地发现新长出的白发又添了许多。
躺着听见太守击鼓鸣角巡行的声音,便试着呼唤孩子为我整理衣帽巾带。
虽然那曲折的栏杆与幽深的亭台仍显得清冷局促,但只要走出门外一看,原野上已是浩荡无边的春光。
以上为【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的翻译。
注释
1. 正月二十一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时值早春。
2. 病后:指诗人刚从疾病中恢复。
3. 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时任杭州知州。
4. 山禽:山中的鸟雀,此处或指报春之鸟。
5. 苦唤人:不停鸣叫,似在催促人们外出赏春。
6. 槛前冰沼:栏杆前的池塘,冬季结冰。
7. 忽生鳞:冰面融化,水面泛起波纹如鱼鳞,象征春气回升。
8. 老来厌伴红裙醉:年老后不再喜欢与歌妓宴饮作乐。红裙代指歌伎。
9. 白发新:新长出的白发,表现衰老与病后的憔悴。
10.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宋代用以尊称知州,此处指陈襄。
11. 鸣鼓角:古代官员出行或巡视时常击鼓鸣角,以示威仪。
12. 稚子:年幼的孩子,指苏轼的儿子。
13. 整冠巾:整理帽子和头巾,准备出门。
14. 曲栏幽榭:曲折的栏杆和幽静的水榭,代指居所庭院,环境封闭。
15. 寒窘:寒冷而局促,形容室内或庭院的压抑感。
16. 郊原:郊外原野。
17. 浩荡春:广阔无边、气势宏大的春景。
以上为【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于正月二十一日病后所作,记述友人陈述古(陈襄)相邀出城寻春之事。全诗由室内写到室外,由病后衰颓之态转向自然春景的开阔,情感由沉郁渐转舒展。诗人通过“山禽苦唤”“冰沼生鳞”等自然意象,暗示春天悄然降临,生机萌动。而“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则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病体初愈的感慨。末联以“曲栏幽榭”之狭小压抑,反衬“郊原浩荡春”的壮阔自由,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挣脱病困、向往自然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由抑转扬,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失旷达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病后”为起点,以“寻春”为归宿,展现了诗人由内而外、由抑而扬的心理转变过程。首联以“山禽苦唤”与“冰沼生鳞”两个生动细节开篇,既写出早春物候的变化,也暗含自然对人的召唤。“苦唤”二字赋予山禽以情感,仿佛天地有意唤醒沉睡之人,极具感染力。颔联转入自我描写,“厌伴红裙”与“惊见白发”形成内外对照,前者是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后者是对生命流逝的惊觉,语调低沉却真实。颈联笔锋一转,通过“闻鼓角”“呼稚子”的动作,表现出诗人重拾行动力的决心,细节传神。尾联是全诗高潮,以“曲栏幽榭”的狭窄冷清,反衬“郊原浩荡春”的壮美辽阔,视觉与心境同步打开,诗意顿然升华。这种由困顿走向豁达的转折,正是苏轼诗歌常见的精神轨迹。全诗语言朴素而不失精炼,情感真挚而富有张力,充分体现了苏轼在人生低谷中依然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以上为【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九引查慎行评:“‘忽生鳞’三字,写尽冰解之候,非身历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此诗起处生动,结处开阔,病后情怀,宛然可见。”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四句说老病,后四句振起,章法井然。‘浩荡春’三字,足破寒窘之气。”
4. 《唐宋诗醇》评:“情景交融,顿挫有致。末二句以景结情,有不尽之意。”
5. 《瓯北诗话》卷五载赵翼评:“东坡七律,往往于衰飒中翻出光明,如此诗‘卧听’‘试呼’之句,病起勉强支持之态如画。”
以上为【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