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老翁老无齿,处处无人问年纪。
白发如丝向下垂,一双眸子碧如水。
不裹头,又无履,相识虽多少知己。
问翁毕竟何所止,笑言只在红尘里。
黄口小儿莫相笑,老人旧日曾年少。
浪迹常如不系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亦曾乐半夜,传筹醉朱阁。
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
亦曾忧羁旅,他乡迫暮秋。
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尔来尤解安贫贱,不为公卿强陪面。
皎如明月在秋潭,动著依前还不见。
还不见,可奈何,空使远人增眷恋。
但祗从他随物转,青楼黄阁长相见。
若相见,莫殷勤,却是翁家旧主人。
翻译
有一位老翁年事已高,牙齿都已脱落,四处无人问他的年龄。
满头白发如丝般向下垂落,一双眼睛却清澈碧绿如同秋水。
他不戴头巾,也不穿鞋,虽相识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他的知己却很少。
有人问他究竟追求什么,他笑着回答:不过在红尘世间随缘而行罢了。
秋风猎猎吹拂,浮云疾驰而过,老人的心意无人能领会,唯有凝望流云归去,心中自知。
年轻人啊,不要讥笑我这老者,我也曾像你们一样年少青春。
我一生漂泊不定,如同没有系缆的孤舟,在天涯海角自由跳跃。
我也曾在深夜欢饮作乐,通宵达旦醉倒在朱门华屋之中;
那时美人如花,弹奏琴瑟,只可惜明月西沉,欢乐短暂。
我也曾为羁旅漂泊而忧愁,在异乡面对萧瑟的暮秋时节倍感凄凉;
故园遥远,音信全无,断翅的孤雁随着流水飘荡,正如我的命运。
人生或安于清贫,或安享富贵,或位极人臣、封侯万户;
但任凭秋霜染白双鬓,我的本心始终如一,未曾改变。
水边有浮萍啊,山中有灵芝,人事虽存,世事却早已变迁。
有时回忆起昔日游历之地,一切都仿佛一场恍惚的春梦,终归虚幻。
如今我更加懂得安守贫贱,不再为权贵强颜欢笑、曲意逢迎。
我的心境如同秋夜明月映照深潭,澄澈皎洁;可一旦有所执着,它又悄然隐去,不可捉摸。
那明净的境界“还不见”,又能如何?徒然令远方之人增添思念与眷恋。
但我只随外物自然流转,无论青楼还是官邸,皆能坦然相见。
若真相见了,也无需过分殷勤;因为我本来就是这里的旧主人。
以上为【老人行】的翻译。
注释
1. 老人行:题为“老人之行迹”或“老人的生活状态”,属拟题性质,非原题。此诗不见于《苏轼诗集》正编,疑为后人伪托或误题之作。
2. 无齿:形容年老体衰,牙齿脱落,极言其老。
3. 不裹头:指不戴头巾,古代男子成年后常束发戴冠或巾,此处表现老翁不拘礼法、自在随意的形象。
4. 相识虽多少知己:虽然认识的人很多,但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极少。化用杜甫“眼底无相识,天涯共酒杯”之意。
5. 红尘里:指世俗人间,佛教术语,喻纷扰的尘世。
6. 秋风猎猎行云飞:形容秋风猛烈,云彩疾驰,象征时光流逝、世事变幻。
7. 黄口小儿:指年幼无知的年轻人。黄口,雏鸟喙边黄色,借指儿童。
8. 浪迹常如不系舟:比喻生活漂泊不定,无所拘束。语出《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
9. 传筹:传递酒筹,古时饮酒行令计数用具,代指宴饮游乐。
10. 断鸿:失群的孤雁,常用于表达孤独、离愁与漂泊之感。
以上为【老人行】的注释。
评析
《老人行》是一首托物言志、借老者之形象抒写人生感悟的哲理诗。诗人通过塑造一位超然物外、历经沧桑的老翁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浮沉、荣辱得失的深刻体悟。全诗以第三人称叙述,实则寄托了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诗中既有对少年风流、中年羁旅的追忆,也有对晚年淡泊、心境澄明的写照,最终归结于“本来面目长如故”的本真坚守和“随物转”而不执著的道家式智慧。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跌宕而哲思绵长,体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与艺术风格。
以上为【老人行】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老人”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贯通生死的精神主体。开篇即以“老无齿”“白发垂”勾勒出衰老之形,却以“眸子碧如水”突显内在神采,形成外衰内盛的强烈对比,暗示精神不老。老翁“不裹头,又无履”,看似潦倒,实则是摆脱世俗束缚的象征,其“笑言只在红尘里”一句,既承认身处尘世,又透露出超然态度——不是逃离红尘,而是居尘不染。
中间部分以回忆展开,涵盖人生三大阶段:少年纵情声色(“传筹醉朱阁”)、中年羁旅悲秋(“他乡迫暮秋”)、晚年看破富贵(“或爵通侯封万户”)。三者并列,体现人生的起伏与轮回,而“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则成为全诗主旨句——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内心本真始终不变。这是典型的儒家“守志”与道家“返璞”思想的融合。
“水有蘋兮山有芝”转入哲思层面,借用《楚辞》式比兴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之叹。“都似茫茫春梦归”直承苏轼名句“人生如梦”,呼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虚无感,但此处更进一步:梦虽虚,记忆犹存,且能“忆经游处”,说明并非彻底否定过往,而是以清醒的态度回顾。
末段以“明月在秋潭”为喻,描绘心性之清明与不可执取,深得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妙。最后“若相见,莫殷勤,却是翁家旧主人”意味深长:所谓青楼黄阁,不过是人生舞台;我来去自如,本就是此间的主人——非占有者,而是觉悟者。整首诗结构宏大,情感丰富,哲理层层递进,语言兼具古风与诗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以上为【老人行】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未见于《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等权威文献,历代苏轼诗文集均无收录。
2. 查《四库全书》《全宋诗》《宋诗纪事》,亦未见此诗题为苏轼所作。
3. 诗风虽近东坡之洒脱旷达,然用语工巧、对仗规整程度超过苏轼惯常风格,尤其中间排比句式(“亦曾乐半夜……亦曾忧羁旅……”)更类元明以后仿作风气。
4. “目注云归心自知”“皎如明月在秋潭”等句意境清冷,偏近晚唐五代诗风,与苏轼雄健奔放、自然流畅的语言特征不符。
5. “传筹醉朱阁”“美人如花弄弦索”等描写香艳细腻,非苏轼主流题材,亦少见类似表达。
6. 全诗押韵工整,平仄严谨,似经后人润饰,缺乏苏诗常见的拗折与豪宕之气。
7. “老人旧日曾年少”一句虽富哲理,但语意直露,不如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含蓄隽永。
8. 综合考辨,此诗极可能为明清时期托名苏轼之作,借其名以传布人生感悟与隐逸思想。
9. 当代网络流传颇广,然无任何学术文献支持其为苏轼真作。
10. 故此诗虽具文学价值,然不可归入苏轼作品,应视为佚名文人假托之作。
以上为【老人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