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天寄宿在水陆寺,写下两首诗赠给北山清顺和尚。
雨水过后,河堤被野草淹没,村庄显得幽暗;寺庙隐藏在茂密的竹林中,连门都难以辨认。
我拾取柴火为生病的僧人煮药,打扫庭院、焚香静心,使客居的灵魂得以清净。
农事尚未结束,节气已临近小雪;佛寺的钟声在黄昏时分第一次响起。
近年来我渐渐体会到隐居生活的真味,只想与高洁之人对床共话,彻夜清谈。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是日:这一天。
2. 水陆寺:寺庙名,具体地点不详,当在杭州或其附近,苏轼曾多次游历浙中山水寺庙。
3. 北山清顺:北宋僧人,字怡然,住杭州北山(今灵隐、天竺一带)清顺寺,与苏轼交好,苏轼多有诗赠之。
4. 草没河堤:野草淹没了河岸的堤道,形容荒僻幽静。
5. 寺藏修竹不知门:寺庙掩映在高大的竹林中,门庭隐蔽,难以察觉。
6. 拾薪煮药怜僧病:拾柴生火,为生病的僧人煎药,表现诗人对僧人的关怀。
7. 扫地焚香净客魂:打扫庭院,点燃香火,使自己作为旅居者的灵魂得到净化。
8. 农事未休侵小雪:农活还未结束,节气已接近小雪(农历十月节气),暗示时节萧瑟、劳作将歇。
9. 佛灯初上报黄昏:寺庙第一次点亮灯火,报告黄昏到来,亦指晚课开始。
10. 高人:指品行高洁、超脱世俗的隐士或高僧,此处或特指清顺。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或外任期间,借寄宿佛寺之机,抒写其对幽居生活的体悟与精神追求。全诗以自然景色与寺院生活为背景,通过“拾薪煮药”“扫地焚香”等细节,展现诗人亲近僧侣、参与清修的生活状态,透露出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欲与“高人”对榻长谈的愿望,体现其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诗歌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融合了儒者仁心与释家清净,是苏轼融通三教思想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叙事,描绘水陆寺幽深静谧的环境及诗人与僧人互动的日常细节。“草没河堤雨暗村”以视觉与氛围渲染出雨后荒村的寂寥,“寺藏修竹不知门”则突出寺庙的隐逸特质,仿佛世外桃源。中间两联转入人事活动,“拾薪煮药”“扫地焚香”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前者体现仁爱之心,后者象征精神净化,反映出苏轼虽处仕途却心向山林的情怀。颈联由景入时,点明节令与时间推移,增添岁月流转之感。尾联升华主题,“年来渐识幽居味”是长期宦海沉浮后的顿悟,而“思与高人对榻论”则寄托了对精神知己的渴求。全诗语言冲淡自然,却蕴含深厚的人生体悟,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平和、内省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山寺幽居,情致清远,语不雕琢而意味自深。”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五评此诗:“写景清绝,‘寺藏修竹不知门’一句尤得林下风致。后幅归到幽居之乐,见出处之怀。”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至此,洗尽铅华,纯以气格胜。‘年来渐识幽居味’,非久经世故者不能道。”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以前,公在杭时所赋。清顺与公最善,屡见于他作。‘对榻论’用韦应物‘对床夜听雨’意,寓友朋之思。”
以上为【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