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
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
旌阳、远游同一许,长史、玉斧皆门户。
我家韦布三百年,只有阴功不知数。
老蚕作茧何时脱,梦想至人空激烈。
古来大药不可求,真契当如磁石铁。
翻译
地中生长出一掌大小的石芝,形如新生婴儿,手指清晰,肌肤骨骼匀称。见了它令人惊惧逃散,谁敢食用?说是上天赐予我的,却还来不及请宾客共赏。
许旌阳、远游真人同属仙道中人,长史(指葛玄)、玉斧(指李玉斧)皆为修道门户中的高士。我家世代平民已有三百年,只知积累阴德而不知其数。
我恭敬地陈列八簋六瑚般的供品,但仙人视之不过如土块草木。肉芝煮熟了,石芝却已老去,我笑着唾弃熊掌,皱眉面对雕胡饭。
老蚕作茧,何时才能解脱?我心中向往至人境界,不禁激动万分。自古以来真正的灵药不可强求,真道契合应如磁石吸铁般自然。
以上为【石芝,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石芝:古代传说中的灵芝类仙草,生于石中,被认为具有延年益寿乃至成仙之效。
2. “土中一掌婴儿新”:形容石芝形状如手掌大小的新生儿,极言其形态逼真。
3. “爪指良是肌骨匀”:手指脚趾分明,肌肉骨骼匀称,状其栩栩如生。
4. 旌阳:指许逊,晋代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被尊为“许真君”,曾任旌阳县令,故称“旌阳”。
5. 远游:或指“远游真人”,道教神仙称号,亦可能泛指游历四方的得道之士。
6. 长史:此处或指葛玄(葛仙翁),三国吴人,道教灵宝派祖师之一,曾为孙权长史。
7. 玉斧:传说中仙人所持之物,或指李玉斧,五代时道士,有预言能力,被视为神仙一流人物。
8. “韦布”:指布衣百姓,无官职之人。韦,熟皮,代指平民服饰。
9. “八簋六瑚”:古代宗庙祭祀礼器,簋盛黍稷,瑚为夏制祭器,此处极言供品之丰。
10. “化人”:出自《列子·周穆王》,指幻化之仙人,能出入无间,视万物为空幻。
11. “块苏”:土块与草芥,喻微贱之物。
12. 肉芝:传说中生于人体或山林的灵芝,食之可长生。
13. 熊掌:古代珍贵食材,《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语。
14. 雕胡:即菰米,水生植物果实,古代视为美食。
15. 至人:道家理想人格,超脱物欲、与道合一的圣人。
16. 大药:道教术语,指金丹大药,用以炼形化神,成就仙道。
17. 真契:真正契合大道的机缘,非人力可强求。
18. 磁石铁:比喻感应自然,如同磁石引铁,无需勉强。
以上为【石芝,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石芝”为题,实则借物抒怀,托名仙草而寄寓人生哲思与修道理想。全诗融神话传说、道教思想、家族身世与个人志向于一体,语言奇崛,意象诡丽,情感跌宕。诗人由石芝之形起笔,转而感叹世人畏避奇珍,继而追慕仙真,反观自家清贫积善,再以祭祀之礼对比仙凡之别,终归于对大道真契的体悟。诗中既有对长生与超脱的向往,又透露出对功名外物的轻蔑,体现苏轼在贬谪生涯中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在超越的思想境界。结构上层层递进,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最终归于哲理升华,堪称东坡七言古风中的奇作。
以上为【石芝,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石芝”为引,实为咏志之作。开篇写石芝形如婴儿,生动诡异,既显其神异,又暗示其非凡俗可近。所谓“见之怖走谁敢食”,不仅是说世人畏惧奇物,更暗喻真理或大道常为人所避忌。
接着引入许旌阳、葛长史等道教人物,表明诗人对仙道传统的敬仰,并以“我家韦布三百年”自述门第寒微,唯赖阴德传承,体现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思想,也反映苏轼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跪陈八簋”二句极具讽刺意味:凡人竭尽礼仪供奉,仙人却视若草芥。此中透露出苏轼对世俗礼法与功利追求的超越态度。随后“肉芝烹熟石芝老”一句,似叹灵物难久存,亦或感慨时机易逝;而“笑唾熊掌颦雕胡”,则明确表达对人间珍馐的不屑,凸显精神高于物质的价值取向。
末四句转入哲理沉思。“老蚕作茧”喻人生困于形骸、情识之中,渴望解脱而不得;“梦想至人”直抒胸臆,展现对理想人格的向往。结尾以“磁石引铁”为喻,强调修道贵在自然感应,反对刻意追求,契合道家“无为”之旨。
全诗想象奇伟,用典密集,语言跳跃而意脉贯通,将道教神秘色彩与儒家伦理、个人情怀熔于一炉,展现出苏轼晚年思想的深邃与复杂。
以上为【石芝,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怪诞奇崛,类李长吉,然自有坡公胸次流出,非摹拟所得。”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语多荒幻,然寄托遥深,非徒炫异。‘古来大药不可求’二句,足为盲修瞎炼者下一针砭。”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石芝本虚妄之物,而公托兴深远,借题发挥,遂成一篇奇文。其视富贵如粪土,求道若饥渴,读之凛然有出尘之想。”
4.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石芝》诗,全用道家语,然不落套。如‘笑唾熊掌颦雕胡’,豪气中带冷眼,最得讽世之妙。”
5. 《苏轼选集》(王水照、朱刚选注):“此诗作于惠州时期,身处贬所而心游方外,借石芝抒写对生命、修行与命运的思考,是理解苏轼晚年思想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石芝,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