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宴席上宾客纷纷起身进献菜肴,孩子们却哪懂得礼节的分寸。
不要轻视那东方尚未升高的小星,虽只有三五点微光,也能横斜于天际。
名贵的骏马早已汗血淋漓,而老蚌徒留泥沙,再难孕育珍珠。
只要伯仁能平安长大,便足以振兴络秀那样的贤母之家。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黄鲁直:即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3. 小德:黄庭坚之子,名相,字小德。
4. 进馔客争起:指宴席上宾客争相进献食物,形容场面热闹。
5. 小儿那可涯:孩子年幼不懂事,怎能苛求其行为合乎礼法。“涯”意为界限、标准。
6. 莫欺东方星,三五自横斜:比喻小儿虽年幼微弱,但已有可观之处。“东方星”指晨星,古人以为象征希望;“三五”指稀疏的几颗星,亦可解为十五岁少年,此处双关。
7. 名驹已汗血:喻才俊之士已过盛年,劳苦奔波。“汗血”出自西域汗血宝马传说,象征杰出人才。
8. 老蚌空泥沙:老蚌不再产珠,喻年老者无所作为或后继无人。
9. 伯仁:晋代周顗,字伯仁,为人正直有才德,此处借指黄庭坚之子小德,寄望其成才。
10. 络秀:晋代李络秀,周顗之母,出身寒微但贤德有识,教子成名。此处用以赞美小德之母虽“微”,然有望如络秀般成就家族。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黄庭坚(字鲁直)所作《嘲小德》之诗。黄庭坚原诗调侃其子小德出身卑微(其母身份低微),并以“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自嘲,意谓儿子虽通经学,却因母族不显而无外家可依。苏轼此诗表面应和,实则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晚辈成长的期许与对人品、家风的重视。全诗语言含蓄,用典精切,在宽慰友人之余,更表达了超越门第、重在人才培育的人文关怀。诗人以星象、名驹、老蚌等意象对比新旧代谢,寄寓深沉感慨,末句更以历史人物典故升华主题,体现其一贯的仁厚胸襟与高远识见。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以次韵酬唱之体表达深切的人文关怀。首联写宴饮场景,“客争起”与“小儿那可涯”形成对照,既写出成人世界的礼数周全,又宽容地体谅孩童天真无拘,暗含对小德的包容与喜爱。颔联转为比喻,“东方星”虽微而不灭,“三五横斜”亦具气象,暗示小德虽出身不高,然天赋可期,不可轻慢。颈联笔锋一转,以“名驹汗血”“老蚌泥沙”自况或泛指前辈才俊已衰,寄托时光流逝、英才难继之叹。尾联陡然振起,以“但使伯仁长,还兴络秀家”作结,化用晋代典故,不仅安慰黄庭坚不必因子母微贱而自卑,更强调家风传承与子女成才的重要性。全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用典自然而不晦涩,体现了苏轼诗歌“言近旨远、平中见奇”的艺术风格。尤其结尾两句,立意高远,充满温情与希望,堪称点睛之笔。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酬鲁直之嘲,而意在勉励,不落戏谑,可见坡公忠厚之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语虽浅近,寄托遥深。‘东方星’‘三五横斜’,喻意微妙;‘伯仁’‘络秀’,尤见敦笃之义。”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小德母微,鲁直自嘲,而坡公反以大义劝之,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处闲闲叙事,转入星象之喻,遂觉灵气飞动。结语用周伯仁、李络秀事,非但切题,且使全篇归于庄重。”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表面应酬,实寓劝勉。于轻描淡写中见深情厚谊,较原唱更高一格。”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着《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