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株古桧相对而立,气势凛然,彼此之间怎会互相欺凌?它们的树干笔直冲天,并不需要以奇崛的姿态引人注目。树根深入地下直至九泉,毫无弯曲之处,这种正直与坚定,世上唯有潜藏于地下的蛰龙才能真正理解。
以上为【王復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的翻译。
注释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唐·曹松《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金·元好问《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明·梁辰鱼《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1. 王復秀才:即王复,字履道,北宋文士,苏轼友人。“秀才”为科举未第者的通称。
2. 双桧:两株桧树。桧,常绿乔木,木质坚韧,象征坚贞不屈。
3. 凛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形容树木气势庄严。
4. 相对:两树并立,互为映照。
5. 敢相欺:岂敢互相欺凌,表现二者皆正直刚强,互不屈服。
6. 直干凌空:笔直的树干高耸入云。干,树干。
7. 未要奇:并不以奇特取胜,强调自然本真之美。
8. 九泉:地下深处,古人认为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泛指地底极深之处。
9. 无曲处:没有弯曲的地方,比喻品性正直,毫无妥协。
10. 蛰龙:潜藏于地下的龙,未腾跃之龙,喻隐逸而有大才之人,亦可指深藏不露的知己。
以上为【王復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是《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组诗的第二首,写于苏轼四十四岁时,其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却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埸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的死囚牢里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司马光、苏辙等三十人也受到株连,苏轼的文章诗词被大量毁掉,“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凡是文字狱横行之日,即是文化惨遭浩劫之时,这是万古不废的历史教训。乌台诗案已经过了九百馀年,如今看来,这首诗依然是一首好诗。它希望人们:在明处要正直,在暗处也要正直。这是人的有价值的精神和品格。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王复所居庭院中的双桧所作,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表面上描写的是两株挺拔、正直的桧树,实则寄托了诗人对人格操守的追求:不事张扬、坚守本心、正直无曲。尤其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一句,深刻揭示了内在品格的纯粹与坚定,即使不为人知,亦不改其志。末句以“蛰龙”作比,既显孤高,又带几分悲慨——真正能理解这种精神境界的,或许只有同样隐而不显的“龙”。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坚持理想、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王復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诗属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以“双桧”为题,却不拘泥于形貌描摹,而是通过其神态与本质,寄寓深远的人格理想。首句“凛然相对敢相欺”,赋予树木以人格力量,“凛然”写出其威严,“相对”则形成对峙之势,却因彼此刚正而无法相欺,暗喻君子之间相互尊重、各守其节。次句“直干凌空未要奇”,进一步强调其不靠奇崛取宠,而以本然之直赢得敬重,体现苏轼崇尚自然、反对矫饰的审美观。第三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是全诗精髓,将视线转入地下,揭示其内在品格——纵使无人得见,根亦不弯,象征操守之坚贞。结句“世间惟有蛰龙知”,用“蛰龙”这一神秘意象点出知音难觅的孤独感,同时也暗示诗人自比蛰龙,怀抱大志而暂处困顿。整首诗结构紧凑,由表及里,由物及人,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以上为【王復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借双桧写胸中一段刚直之气,‘根到九泉’二语,非胸中有万丈光芒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双桧并立,如两君子相对,不争而威,不奇而正。苏公自况也。”
3. 《唐宋诗醇》卷三十八:“直干凌空,已见风骨;根至九泉,尤显精诚。惟蛰龙能知,盖自谓抱才不遇,而志节不渝也。”
4. 《艺概·诗概》(刘熙载):“苏子瞻咏物,往往以理胜,如此诗‘无曲处’三字,直抉根本,非徒模形写影者比。”
5. 《历代诗话》引查慎行语:“‘蛰龙’之喻,既切树木深根之状,又含出处之感,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以上为【王復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