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城九月清晨寒气袭人,通往讲武台的山路曲折蜿蜒。
侍从在雨中骑马而去,村童在炊烟袅袅的村外倚墙观望。
秋风萧瑟,乌鸦啼鸣于墓旁古木之上;白鹭伫立渔船边,夜来江水已干涸。
花儿一如去年那般盛开,仍可折枝相赠,只是当年插花之人已然离去,唯余我泪流满面。
以上为【讲武臺南有感】的翻译。
注释
1. 讲武台:古代操练军队或举行军事演习的高台,此处可能为地名,位于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历此地。
2. 山城:指地势多山的小城,此处应指黄州。
3. 驺子:古代贵族出行时随从的骑马侍从。
4. 烟外:村落炊烟之外,指村野远处。
5. 冢木:坟墓边的树木,象征死亡与哀思。
6. 鹭立渔船:白鹭静立船边,暗示江水枯竭、渔事萧条。
7. 夜水乾:夜间江水干涸,既写实景,也寓示生机凋敝。
8. 堪折赠:可以折花相赠,古人有折花寄远之俗。
9. 插花人:指昔日一同赏花、簪花的亲友或故人,可能暗指亡妻王弗或友人。
10. 泪阑干:泪水纵横流淌的样子,形容极度悲伤。
以上为【讲武臺南有感】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题为《讲武台南有感》,借登临怀古之景抒发人生离别、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全诗以写景起笔,逐步转入抒情,情景交融,意境苍凉。诗人通过描绘山城秋晨的清冷、行人与村童的对比、鸦鹭的孤寂姿态,营造出一种衰飒氛围,最终落笔于“花似去年”而“人去泪阑”,将今昔之感推向高潮。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由豪放转向沉郁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讲武臺南有感】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层层递进,由外景而内情,由物象而心象。首联点明时间(九月)、地点(讲武台)、气候(朝寒),并以“路屈盘”暗示人生行路之艰难。颔联写人事活动,一动一静:驺子冒雨前行,象征仕途奔波;村童倚墙而观,代表旁观者的疏离,二者形成对照。颈联转写自然景象,鸦啼冢木,凄凉肃杀;鹭立枯岸,孤寂无声,进一步渲染悲秋气氛。尾联陡然转折,以“花似去年”唤起美好回忆,随即“插花人去”打破幻象,情感急转直下,“泪阑干”三字如泣如诉,收束全篇,余痛无穷。
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厚,不假雕饰而感人至深。苏轼此时已历尽宦海浮沉,亲人离散,故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此诗虽无议论,却饱含人生沧桑之叹,堪称其晚年感怀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讲武臺南有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晚岁诗多含蓄深婉,不复纵笔横肆,此诗即其一例,情景相生,哀而不伤。”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鸦啼冢木’‘鹭立渔船’,写荒寒景如画,末二句一往情深,令人酸鼻。”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集中,此类诗不多见,然一经吟咏,便觉神味隽永。‘花似去年’二语,与杜少陵‘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同一深情。”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八则提及:“坡老晚年七律,渐入渊永,如‘花似去年堪折赠,插花人去泪阑干’,语浅情深,胜于雕章琢句。”
以上为【讲武臺南有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