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一生从未习惯为俗事奔忙,贫贱中安闲自得,心境悠长。
勉强能避开趋炎附势,头发如草木般自然蓬乱;稍稍能够忍耐世事烦扰,肚腹宽和如同容纳万物的布囊。
官府文书催促不断,而今我已年老体衰;听到友人举杯相唤,不禁昂首振奋精神。
真想掬一捧天河之水聊以自洗,可惜满面尘埃、鬓发眉须皆已枯黄。
以上为【和子由次王巩韵,「如囊」之句,可为一噱】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2. 次王巩韵:依照王巩原诗的韵脚作诗唱和。王巩,字定国,北宋文人,苏轼好友。
3. 如囊之句:指《后汉书·边让传》载“腹如鼓,头如葆”,或更可能化用《晋书·阮籍传》类比“大腹如囊”,此处苏轼自嘲腹部宽大,亦暗喻能容世事,可为一笑。
4. 未省(xǐng):未曾懂得,不曾习惯。
5. 贫贱安闲气味长:意谓虽处贫贱,却因安于闲适而精神丰盈持久。
6. 趋时:迎合时尚,趋附权势。
7. 头似葆:葆,通“褓”或“葆羽”,形容头发蓬乱如草木丛生,不修边幅。
8. 简书见迫:简书,古代书写用的竹简,代指公文政令;见迫,被催逼。
9. 尊酒闻呼:听到朋友呼唤共饮。尊,酒器,代指饮酒。
10. 挹天河:挹,舀取;天河,银河。比喻以高洁之水洗涤尘世污浊。
以上为【和子由次王巩韵,「如囊」之句,可为一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弟苏辙(字子由)唱和之作,次韵王巩原诗,并巧妙化用“如囊”典故,寓庄于谐,既抒写自身宦海浮沉、身心疲惫之感,又在自嘲中透露出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失幽默与风骨的精神境界。尾联以“挹天河”作结,想象瑰丽,将现实的困顿与理想的高洁对照,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以上为【和子由次王巩韵,「如囊」之句,可为一噱】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理交融。首联开篇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素来不为外物所役,安于贫贱的品格追求,奠定全诗淡泊从容的基调。颔联巧用比喻,“头似葆”写形貌之疏懒,“腹如囊”既实写体态,又双关胸怀宽厚、能容难忍之事,语带自嘲而意味深长。“如囊”一句呼应题中所谓“可为一噱”,看似戏言,实则蕴含人生智慧。颈联转入现实处境,公事催逼与友人相邀形成张力,一“老”一“昂”,凸显诗人虽身陷困顿仍不失精神昂扬。尾联奇想天外,欲借天河洗尽尘劳,既是理想主义的抒发,也是对现实不堪的深刻反衬。全诗由平实入奇崛,由自嘲转高远,典型体现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子由次王巩韵,「如囊」之句,可为一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若平淡,而感慨深至。‘腹如囊’三字,俚而有味,盖东坡善以谐语寄庄思。”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简书见迫’与‘尊酒闻呼’对得好,一束一放,见其胸次。末二句超然物外,非俗笔所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以气胜,不以词工。此诗‘欲挹天河’一句,设想空灵,洗尽凡近,真神仙语也。”
4.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苏集中多此类次韵谐谑之作,然谐中有庄,谑中含悲。‘如囊’之笑,乃泪中之笑,不可但作滑稽观。”
以上为【和子由次王巩韵,「如囊」之句,可为一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