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少年时辛苦劳作,从事农耕,早已厌倦了青山环绕的旧居生活。
年老后觉得华丽的厅堂也毫无趣味,反而需要时常到乡野之人的简陋房舍中走一走。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以画竹著称。
2.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亭台池桥等景观。
3. 和:唱和,指苏轼为应和文与可原作而作的组诗。
4. 少年辛苦事犁锄:指年轻时从事农耕劳作。犁锄,泛指农具,代指农耕生活。
5. 刚厌青山绕故居:刚,通“常”或“早已”;厌,厌倦。意谓早年因劳作辛苦,反觉青山环绕的故乡也不再令人留恋。
6. 老觉华堂无意味:年老后觉得华丽的厅堂生活索然无味。华堂,豪华屋宇,象征仕宦或富贵生活。
7. 却须时到野人庐:却须,反而需要;野人,乡野之人,平民百姓;庐,简陋房舍。表达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8. 湖桥:园中景点之一,跨湖之桥,此处借景抒情。
9. 苏轼此组诗作于元丰年间,时文与可守洋州,绘《洋州园池图》并赋诗三十首,苏轼在黄州期间作和诗相酬。
10. 此诗看似写景,实则寓含人生感悟,体现苏轼由仕途困顿走向心灵超脱的思想轨迹。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首,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或富贵生活的疏离感。前两句回顾少年时期躬耕劳作的辛劳与厌倦,后两句则写出年长后对华堂富丽的淡漠,转而珍视野人庐舍的淳朴。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中返璞归真的倾向,也反映出他对文与可园林景致中“野趣”的欣赏与共鸣。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笔触勾勒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少年时为生计奔波,虽处青山美景之中,却因劳苦而心生厌倦,这是现实生存压力下的真实感受。而到了老年,物质条件改善,居于华堂,反而觉得生活空虚无味,于是主动寻求“野人庐”中的朴素与宁静。这种心理转折,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升华。他不再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向往一种贴近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
“却须时到野人庐”一句尤为深刻,“须”字显出一种内在的必然需求,说明这种回归不是偶然的闲游,而是精神上的必需。诗中“华堂”与“野人庐”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诗人对仕隐关系的思考。整首诗语言质朴,不加雕饰,却蕴含哲理,体现出苏轼“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组诗皆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于园林小景中见人生大趣。”
2. 清·纪昀《纪批苏诗》评此组诗云:“随手写景,皆有寄托,语不必深而意自远。”
3.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黄州,“览与可画图,感其清旷,遂作和诗三十首”,可见此诗作于贬谪期间,心境沉静,多有省思。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和文与可诗,往往借景抒怀,此诗‘老觉华堂无意味’一语,足见其晚岁审美情趣之转变。”
5. 曾枣庄《苏轼研究史》认为:“此类唱和之作,非仅应酬,实为苏轼借他人园林以寄己身世之感,寓人生哲理于闲适笔调之中。”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