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边行走一边歌唱在白云缭绕的山岭上,静坐吟咏于修长竹林之间。
轻柔的风吹拂着,花儿自然飘落;阳光渐弱,山腰已半入阴影。
山涧边的野草有谁还能辨识?只隐约闻到香气,却难以寻其踪迹。
偶尔看见来自城市的人,不禁感叹他们虽居幽静之地,却未能真正深入隐逸之境。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鹤林、招隐:均为地名,指镇江附近的鹤林寺与招隐寺,为唐代以来著名隐士栖居之所。
2. 行歌白云岭:边走边唱于白云缭绕的山岭,表现悠然自得之情。
3. 坐咏修竹林:静坐于高耸青翠的竹林中吟诗。“修竹”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象征高洁品格。
4. 日薄:太阳西斜,光线微弱。“薄”意为迫近、接近。
5. 山半阴:山体一半已处于阴影之中,形容暮色初临。
6. 涧草:生长在山涧旁的野草,象征隐逸环境中不为人知的高洁之物。
7. 谁复识:还有谁能够认识、赏识?暗喻贤者埋没。
8. 闻香杳难寻:虽可闻到花草清香,却无法追寻其来源,喻美好事物可感而不可及。
9. 城市人:指来自都市的访客,或为官宦、俗士。
10. 幽居惜未深:可惜他们虽居幽静之地,内心仍未真正远离尘嚣,未能体味深层隐逸之趣。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游鹤林、招隐二首》,实录苏轼游历鹤林寺与招隐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山林清幽之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尘心未尽的惋惜。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禅意于山水之间的审美情趣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寓哲理于寻常景象之中,展现了宋代文人“即景悟道”的典型思维方式。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行歌”“坐咏”开篇,展现诗人自由洒脱的游山姿态,一动一静之间,勾勒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图景。中间四句写景细腻,风轻花落、日薄山阴,皆为自然之变,无心而成,暗合道家“无为”之意;涧草无人识、幽香不可寻,则进一步深化了“美在寂寞中”的哲思。结尾由景及人,点出“城市人”虽至幽境,却“惜未深”,反衬诗人自身已有所悟,能深入山水之真趣。全诗结构严谨,由行迹到心境,由外景到内省,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将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的艺术境界。语言朴素而不失韵味,意境空灵而不流于虚渺,是其山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气纵横,而出入三教,故其言山水也,常寓玄理。”此诗正可见其以景说理之妙。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写景如画,而‘自’‘半’二字尤见化工。”
3. 《苏诗选注》(中华书局版)评曰:“此诗看似闲笔写景,实则寄托深远,末句‘幽居惜未深’,乃点睛之笔,讽世之意隐然可见。”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屡游镇江名刹,常借佛寺清境抒写超脱之怀。此诗于恬淡中见批判,于幽静处露锋芒,正是其晚年心境之折射。”
以上为【游鹤林、招隐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