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
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
秦关已闭无归日,章华不复见车轮。
君王去时箫鼓咽,父老送君车轴折。
当时项羽年最少,提剑本是耕田夫。
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
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
富贵荣华岂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
故国凄凉人事改,楚乡千古为悲歌。
翻译
苍梧山高耸湘水幽深,北望中原要越过千重山岭。
舜帝南巡飘然不返,只余青郁的枫树与桂木林。
枫叶萧萧桂叶碧绿,万里追寻终难企及。
乘龙飞升杳无踪迹,草木无情空留泣声。
水边击鼓何等喧闹,众人叩水寻觅屈原。
屈原逝去已逾千载,满船哀歌恍若当年。
海中长鲸身长千尺,以人为食岂可接近?
召唤您不归因海水幽深,海鱼怎懂哀悼忠直?
可叹忠直之士死无凭吊,可怜楚怀王西入秦关。
秦国关门再无归期,章华台不见车马回还。
君王离去时箫鼓呜咽,父老送行车轴断裂。
千里逃归迷失故乡,南公哀痛弹剑悲歌。
“三户亡秦”预言不虚,义兵起时万众欢呼。
当时项羽最为年少,提剑本是一介农夫。
横行天下终成何事,乌江弃马战马垂涕。
项王身死再无故人,头颅献庭身躯委地。
富贵荣华何足称道,至今唯留坟冢巍峨。
故国凄凉人事已非,楚地千古传唱悲歌。
以上为【竹枝歌】的翻译。
注释
1. 竹枝歌:原为巴渝民歌,经刘禹锡、苏轼等文人改制
2. 苍梧山:九嶷山,舜帝南巡葬地
3. 帝子:舜帝妃子娥皇、女英,此处代指舜
4. 乘龙上天:指舜帝升天传说
5. 相将扣水:众人携手叩击水面招魂
6. 章华:楚灵王所建章华台
7. 车轴折:喻送别之悲痛
8. 南公:楚国隐士,善预言
9. 长铗:长剑,《战国策》冯谖弹铗典故
10. 三户亡秦:《史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11. 冢嵯峨:指项羽墓冢高大
以上为【竹枝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楚地历史悲歌为经纬,通过舜帝南巡、屈原沉江、楚怀王囚秦、项羽败亡四重悲剧的层叠咏叹,构建出跨越千年的楚文化悲壮史诗。全篇以竹枝词民歌体式承载厚重历史,在“苍梧湘水”的自然意象与“箫鼓长铗”的人文声响中,完成对忠直精神的礼赞与命运无常的沉思。苏轼将个人迁谪之感融入楚地集体记忆,展现出宋代士大夫以史为鉴的深沉关怀。
以上为【竹枝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借楚地历史悲剧抒写自身政治感慨。开篇以“苍梧湘水”的浩瀚空间拉开历史帷幕,连续运用舜帝、屈原、怀王、项羽四组意象,形成悲怆情感的复调交响。“草木无情空寄泣”与“海鱼岂解哀忠直”的诘问,既写历史人物孤寂,亦暗含元丰党争中忠臣不遇的当代隐喻。诗中“水滨击鼓”与“南公弹铗”的场景再现,将民间招魂仪式与士人失意情绪巧妙融合,而“三户亡秦”到“乌江弃马”的急转,更揭示历史宿命与个人意志的深刻矛盾。全诗在竹枝词明快节奏中注入沉郁顿挫的史识,既保留民歌“喧阗”本色,又展现文人“哀唱”深度,标志着苏轼在黄州时期“以俗为雅”诗风的成熟。
以上为【竹枝歌】的赏析。
辑评
1. 宋·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撷楚骚之精英,具夔巫之古调,纵横排宕,自成一格。”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悲壮淋漓,贯串楚事,笔力横绝,在东坡集中亦是别调。”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将楚数千年遗事括在片幅中,而以竹枝俚词发之,奇肆过于《九歌》。”
4. 日本·小川环树《苏轼》:“通过楚地历史人物的连续悲剧,构建起对中国政治伦理的深刻反思,体现宋代咏史诗的哲学高度。”
以上为【竹枝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