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其一:
送客出城,客人已经离去,我追去寻访却未能赶上;于是漫步来到溪水之畔。想寻花赏景,但花尚未开放。既然不能返回城中,姑且就在水边徘徊。当地父老见我独行,便问我:“太守现在何处?”我答道:今年雨雪丰沛,时运调和,不久就能看到千堆麦浪翻滚的丰收景象了。
其二:
春天已来六十日,难得开怀一笑。人生当堂堂正正地前行,又何妨一次次不辞辛劳地前来。游历已久,身心俱疲,年岁渐老;不如效仿古人赋《归去来》,重返故园。向东遥望峨眉山,显得渺小而遥远,而眼前的庐山则苍翠如堆叠的屏障。
以上为【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苏轼自己,时任地方官。
2. 好雨雪:指雨雪适时,利于农耕,预示丰收。
3. 麦千堆:形容小麦丰收,堆满田野仓廪,象征国泰民安。
4. 春来六十日:从立春算起约两个月,已是暮春时节。
5. 笑口几回开:感叹心情抑郁,难得欢笑,反映宦途艰辛。
6. 堂堂去:意气昂扬、光明正大地前行,出自《后汉书·范滂传》:“汝能为滂,吾亦能为滂母矣。”形容正直有为。
7. 得得来:频繁往来之意,“得得”为唐宋口语,表特地、频频而来。
8. 倦游:长期在外奔波,心力交瘁,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游子悲不归,遂绝迹山林。”
9. 旧隐赋归哉: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退隐故乡的愿望。
10. 峨眉:指四川峨眉山,苏轼家乡眉山附近,代指故里;卢山:即庐山,在今江西九江,此处为诗人所居或所望之地。
以上为【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两首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或外任地方官时,表现出诗人虽处仕途奔波、人生起伏之中,仍不失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一首写送客未及,转而寄情山水,借与父老问答展现关心民生、期盼丰收的仁政之心;第二首则流露出倦于宦游、思归故里的隐逸情绪,但在苍茫山色中又见胸襟开阔。两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关怀,又有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精神境界。整体风格冲淡平和,寓理于景,是其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两首五言律诗结构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仕途漂泊中的复杂心境。第一首以“送客”起兴,因“不及”而转向自然,体现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花未开”暗喻时机未至,然诗人并不沮丧,反而亲近水边,与百姓交谈,一句“今年好雨雪,会见麦千堆”,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民生福祉的关切,显出儒家仁政理想。第二首更富哲理意味,“笑口几回开”直抒胸臆,道尽宦海沉浮之苦;“堂堂去”与“得得来”形成对比,既肯定进取精神,又包容往返奔波的价值。尾联以空间对照收束——峨眉远而小,庐山近而翠,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故园虽念而难返,眼前山水却可寄托情怀。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语言平淡而意蕴深厚,体现出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事近而旨远,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含风云者不能为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引冯舒语:“第一首‘未能城里去,且复水边来’,闲适中见身份;‘今年好雨雪’,仁人之言也。”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其二:“‘倦游行老矣’,感慨深矣;结句以景结情,悠然不尽。”
4.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两诗皆触物兴怀,不假雕饰,而情味自长。其关心民瘼,倦于仕进,可见一斑。”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多此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涵养深厚,气象宏阔。”
以上为【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