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活百年也不过经历六十个春秋,可念念迁流,瞬息万变,无一真实可执。此身本如虚空幻化,又有谁真正承受赞誉或毁谤呢?酒尚未举杯畅饮,已觉自我消融,连“我”的存在也早已忘却。倒头便安心入睡,不再分别草席与锦缎的贵贱。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百年六十化:指人生短暂,即使活到百岁,也不过经历六十个甲子轮回(古代以六十为一周期),此处喻时间流转、生命无常。
2. 念念竟非是:出自佛家“念念生灭”之说,意谓每一个念头都在变化,没有恒常真实之体,故“非是”即非真实。
3. 是身如虚空:佛教术语,谓肉身如同虚空,本无实体,缘起性空。
4. 谁受誉与毁:既然身体如幻,那么赞誉与毁谤也就无所依附,无人真正承受。
5. 丧我固忘尔:语出《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指忘却自我形骸与成见。“尔”即“我”之代称,进一步强调忘我之境。
6. 倒床自甘寝:随意躺卧,安然入睡,表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7. 不择菅与绮:菅是茅草编的粗席,绮是丝织的华美床褥。意为睡眠时不分别贫贱与富贵,体现超脱物欲。
8. 和陶:指苏轼晚年追和陶渊明诗作,共百余首,此为其一。
9. 饮酒二十首:原为陶渊明组诗,多写隐逸生活与人生哲思,苏轼深为敬仰,遂仿作。
10. 苏轼晚年思想:受佛老影响日深,主张“无争”“忘我”,追求内心自由与安宁。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仿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所作,属和陶诗之一。全诗以简淡之语,抒写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诗人借饮酒之题,阐发佛道思想中“无我”“空观”的哲理,强调身心皆幻,荣辱不系于心。语言质朴自然,意境空灵洒脱,体现了苏轼晚年历经宦海沉浮后,精神趋于澄明宁静的境界。其思想内核近于庄禅,却又不失儒家士大夫的坦荡襟怀,是其“外儒内道”人生哲学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开篇以“百年六十化”点出人生短暂,继而引入佛教“诸行无常”之观,指出一切念头皆非真实。由此推演,“身如虚空”则荣辱不系,自我消解,则物我两忘。饮酒未饮而“丧我”,并非沉醉于酒,而是借酒入境,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末两句写起居之简,不择寝具,进一步体现其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高远,将儒者的坦荡、道家的逍遥与佛家的空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的精神境界。其风格酷似陶诗,平淡中见真味,堪称“和陶”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六:“此等诗直入渊明堂奥,非徒形似,实得其神理。”
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和陶,独得其冲澹自然之趣,此诗‘是身如虚空’二语,深契佛理,而语极平易,真妙境也。”
3. 近人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提及苏轼和陶诗云:“苏公晚岁遭贬,心境与渊明益近,故其和作多能传其遗意,此首尤为超脱。”
4. 《宋诗精华录》评:“忘我忘物,不择不较,东坡至此,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矣。”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