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霜初降,两岸沙洲高耸而分明,尘土飞扬中举起衣袖,才察觉西风已至。
临淮自古以来就多有名士贤才,我与友人举杯共饮,以寓居之身共享欢乐。
半日偷得闲暇,在放歌长啸中度过;百年光阴在人事往来间悄然消逝。
我知道你不会因困顿忧愁而衰老,胸中仍有清丽的诗篇,气势如长虹喷薄而出。
以上为【次韵张琬】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张琬:宋代文人,生平事迹不详,应为苏轼友人,曾任或寓居临淮一带。
3. 霜馀:秋霜之后,指深秋时节。
4. 两岸隆:指河岸因霜后水落而显露高起的地貌,或指霜凝使地貌显得更加清晰高耸。
5. 尘埃举袂:尘土随风扬起,衣袖亦随之飘动,形容风势较大,也暗含行旅奔波之意。
6. 西风:秋风,常象征萧瑟、离别或时光流逝。
7. 临淮:地名,唐代曾设临淮郡,宋代属淮南东路,大致在今江苏盱眙、安徽泗县一带,为交通要道,历史上人文荟萃。
8. 名士:有才德声望的人。
9. 寓公:寄居他乡的士人,此处苏轼自指,时或贬谪或外任,流寓异地。
10. 气吐虹: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如虹贯天,典出“吐气成虹”,喻才情奔放。
以上为【次韵张琬】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张琬之作,抒写羁旅中与友人相聚的欣慰之情,以及对友人才情与志节的赞许。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知,又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更突出表达了对张琬不因困厄而颓唐、仍能吟咏出豪迈诗篇的敬佩。语言简练而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而不失旷达,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超然情怀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次韵张琬】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抒情议论,层次分明。首联以“新落霜馀”点明时令,用“两岸隆”描绘秋日河岸的清朗景象,“尘埃举袂”则带出行旅之感,西风扑面,既写实又寓情。颔联转写人事,称颂临淮之地人文荟萃,自己虽为“寓公”,却能与名士把酒言欢,足见其随遇而安的豁达。颈联笔锋一转,由片刻欢愉想到人生百年匆匆,“半日偷闲”与“百年暗尽”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深刻体悟。尾联盛赞张琬精神不老、诗情澎湃,以“气吐虹”作结,意象壮美,将全诗推向高潮。整首诗融合了自然、历史、人生与友情,展现了苏轼在漂泊中依然保持的高远襟怀与审美情趣。
以上为【次韵张琬】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劲有骨,次韵而不拘,可见东坡驾驭文字之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半日偷闲’二句,语浅意深,写出宦游人共感。结语称人兼自励,非寻常酬应语。”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七律,往往于流转中见顿挫。此诗起结俱健,中幅悠然,尤以‘气吐虹’三字振起全篇。”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年无考,然从‘寓公’‘临淮’等语观之,或为元祐后期或绍圣初年外放时所作,抒羁旅中与友唱和之情。”
以上为【次韵张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