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年来,归乡的梦寄托在西风之中,如今终于启程返乡,此番前去真要当个田间农舍的老翁了。多打些蜀冈上的新井水,带着这故乡的清泉滋味,渡过江东,与亲友共品乡情。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归宜兴:指苏轼晚年从海南儋州贬所遇赦北归,途经扬州时拟返回其祖籍地宜兴定居。
2. 竹西寺:位于扬州城北的著名寺院,唐代已有记载,为当时游览胜地。
3. 十年归梦:苏轼自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岭南,至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前后近十年,期间屡徙荒远,归乡之念萦绕心头。
4. 西风:象征萧瑟、漂泊,也暗指秋日归途,烘托思乡之情。
5. 田舍翁:农家老者,此处表达诗人厌倦仕途、愿归田园的心愿。
6. 剩觅:尽量寻找、多取之意。“剩”作“多、尽”解。
7. 蜀冈:扬州西北的一处高地,竹西寺即位于其附近,以泉水清冽著称。
8. 新井水:指蜀冈上甘美的井水,古人认为此水极宜烹茶,为扬州名产之一。
9. 要携乡味过江东:意谓将故乡之水带往江东(泛指江南地区),以慰乡思。“乡味”既指实物之味,更寓情感之味。
10. 江东:长江自九江至南京一段呈西南—东北流向,故称长江以东地区为“江东”,此处指宜兴所在地域。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从贬谪之地北归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久别故里的深切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十年归梦”道出长期漂泊、思归不得的辛酸,“田舍翁”则流露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渴望归隐、安度晚年的朴素愿望。后两句以“蜀冈新井水”为媒介,将抽象的“乡味”具象化,巧妙传达出对家乡风物的眷恋。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心境的澄明与淡泊。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北归途中所作组诗之一,风格冲淡平和,情感内敛而深厚。首句“十年归梦寄西风”,以“十年”点出时间之久,“西风”渲染旅途苍凉,将多年漂泊的疲惫与思乡之切融为一体。次句“此去真为田舍翁”,语气笃定,透露出诗人历经劫难后对功名的彻底超脱,表现出返璞归真的生命追求。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宏大感慨落至具体生活细节——“剩觅蜀冈新井水”,看似寻常举动,实则饱含深情。井水本无奇,但因其出自故乡之地,便成了“乡味”的象征。诗人欲携水过江,不仅是物理上的携带,更是精神上对故土情感的延续。这种以小见大、化虚为实的手法,极具艺术感染力。全诗无激烈言辞,却于平淡中见深情,展现了苏轼晚年“绚烂归于平淡”的诗歌境界。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归梦十年,终得遂志,语虽简而情弥深。”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剩觅’二句,琐屑中见真味,非久客不识此情。”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符三年冬,公自儋北归,道出扬州。时有意卜居宜兴,故有‘田舍翁’之语,其心已淡于世务矣。”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蜀冈井水,旧称佳品,公特举之,以寓乡思,非徒记游也。”
5. 林语堂《苏东坡传》:“在这几首留题诗中,我们看到一个疲倦旅人终于踏上归途的身影,他不再追问朝廷是非,只想带回一口家乡的水。”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