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
朕式观古初,灼见天意。
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
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用能于期岁之闲,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
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比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
究观规模,想见风采。
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
胡不百年,为之一涕。
于戏。
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
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
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可。
翻译
大宋皇帝敕令:我观察古初,闪亮如见到上天的旨意。将发生十分重要的事情,必定会有世上罕见的奇才之士出生。使得他一时名震四海,学问贯通千年:智慧足以通过天道,思辨足以使他的言论成为行动;卓越的文采,足以用多彩的笔法描饰世间万物;卓绝的行为,足以使四方受其影响。运用他的能力在一年之间,很快能够使天下风俗为之一变。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年少时学习孔孟的学说,晚年师从于佛教(瞿昙·释迦牟尼)、老子(老聃),汇集古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人民。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古今所没有。本来还需要看到他所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经常跻身在渔夫和樵夫当中,安然地与麋鹿为友。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
我刚刚登基之初,为先帝(神宗皇帝)居丧十分悲痛。十分眷恋王安石这位三朝元老,他远在长江之南的江宁。详细研究他治理国家的方略,很希望亲眼见到他的风采。哪里想到在我为先帝居丧期间听到了他亡故的消息。为什么不能够长寿百年,这让我不由地为他痛哭一场。哎呀!人的死与生上天早已安排,谁能够违背天意?对他赠送财物和谥号的敕文,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追封为太傅列于师傅大臣的名位,使之成为儒者的一种荣耀。如果你九泉之下有知,就接受我给你的这光荣的诰命吧!
版本二:
朕考察上古之初,清楚地体察到天意的显现。
凡是将要成就非凡大业的时代,必定会出现举世罕见的杰出人物。
这样的人,声名显赫于一时,学问贯通千载;
智慧足以实现其理想,辩才足以推行其主张;
瑰丽卓越的文章,足以修饰天下万物;超凡脱俗的行为,足以感化四方风气。
因此能在短短一年之间,使天下风俗为之焕然一变。
已故官员王安石,年少时学习孔子、孟子之道,晚年又参悟佛家(瞿昙)与道家(老聃)之理;
广泛搜集六经残存文献,以己意加以裁断;视诸子百家陈旧学说如糟粕,立志唤醒世人。
正值熙宁年间朝廷奋发有为之际,他位列群贤之首而被重用;
君主对他的信任之深,古今未曾有过。
正当期待其功业圆满之时,他却突然萌生归隐山林之志。
视富贵如浮云,弃官位若脱鞋;
常与渔夫樵夫争席而坐,却不扰乱麋鹿之群;
进退之间,风度从容,令人敬仰。
朕刚刚即位之初,正处居丧哀痛之极;
思念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如今远在长江之南。
细观其治国方略,遥想其精神风貌。
岂料讣告竟在此守丧期间传来!
为何不能享寿百年,令我为之泪下?
唉!
生死去留之际,谁能违背天命?
但追赠褒奖、抚恤荣典之事,岂能不由我定夺!
特赐予太傅之尊位,使其成为儒者之光辉典范。
希望你若有知觉,能欣然接受这份殊荣之命。
可行。
以上为【王安石赠太傅】的翻译。
注释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朕: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式观:即考察之意。式,敬语助词。
古初:太古,历史刚开始的时候。
灼见天命:非常透彻地见到天命。灼,显明。
希:同“稀”,稀有少见。
瑰玮:卓异。瑰,珍奇;玮,珍奇、贵重。
藻饰:修饰。藻,文采。
风动:推动、影响。
用:因此。
期(jī)岁:一年。
靡然:随风倒下的样子。
具官:唐宋以来的公文文稿,常把应写明白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
瞿(dān):瞿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
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瞿聃:代指佛教和道教。
罔罗:搜寻招致。罔,同“网”。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断以己意:以己意断(理解)之。
糠秕:米糠和瘪穀,此为意动用法,“视为糠秕”。
“糠秕比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句:把各家解经的旧说视为糠秕,作出新的解释教化百姓。王安石当政时,曾设“经义局”重新注释《诗》、《书》、《周礼》,颁行天下,称为“新学”。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句: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 属,恰逢;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冠,居首位。
笃:深、甚。
“方需功业之成,遽(jù)起山林之兴”句:正需要王安石完成变法治国的功业,他却突然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兴致。指熙宁七年至九年两次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遽,突然。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句:指王安石把富贵看成浮云一样与己无关,把辞去相位看成像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 屣也。” 屣,鞋。
“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句:是写王安石归隐山林后的生活,已同渔父柴夫打成一片,安然与麋鹿相处。
进:在朝作官。
退:隐退山林。
雍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哀疚:因丧事而悲痛。古时居丧称“在疚”。
罔极:无限。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句: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死,哲宗赵煦继位,居丧期间无限悲痛。
三朝之老:指王安石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邈在大江之南: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邈,远。
究观:认真观察。
规摹:指王安石的变法治国方略。
告终之问:指王安石去世的消息。问,通“闻”。
谅暗:指天子居丧。
胡:何。
於戏:同“呜呼”,悲叹之词。
用舍:进与退,即作官与隐退。
赠赙(fù):对死者赠送礼物或称号。
哀荣之文:对死者褒奖的文字。哀荣,《论语·子张》记子贡评价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岂不在我: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岂,难道。
宠:使荣耀。
师臣之位:太傅官位。
蔚:使盛大、荟萃。
庶几:表期望。
服我休命:接受我给你的光荣的诏命。服,接受;休命,美善的命令。
1. 敕:帝王的诏令文书,此处指正式颁布的追赠文书。
2. 式观古初,灼见天意:回顾古代开端,清晰洞察上天之意。“式”为语助词,“灼”意为明亮、清楚。
3. 靡然变天下之俗:“靡然”形容顺从风化之貌,意指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社会风气。
4. 具官王安石:“具官”是古代制诰文中对官员称呼的格式用语,表示其曾任多种官职。
5. 少学孔、孟,晚师瞿、聃:早年研习儒家孔子、孟子之学,晚年倾心佛教(瞿昙即释迦牟尼)和道家(老聃即老子)。反映王安石思想融通三教的特点。
6. 罔罗六艺之遗文:广泛搜集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残存文献。
7. 糠秕比百家之陈迹:把诸子百家的旧说视为糟粕。“糠秕”原指谷皮与空壳,喻无价值之物。
8.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正值宋神宗熙宁年间锐意改革之时,王安石位居群臣之首而被任用。
9.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视富贵如浮云,弃官位如同脱掉鞋子一样毫不在意。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汉书》“脱屣天下”。
10.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当时哲宗年幼即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以此口吻代皇帝立言。“哀疚”指为先帝守丧之悲痛,“罔极”谓无边无际。
以上为【王安石赠太傅】的注释。
评析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旧历四月,王安石去世。当时司马光主张对王安石“尚宜优加厚礼”,因此追赠太傅称号。此时苏轼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了这则诰命 。
苏轼在写此文时,是在经受新党压制多年后青云直上的时候,正值旧党当政,是作为旧党中的一员大吏而起草这份文件的,但他没有以旧党的口吻全盘否定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评价了王安石,对他的事业、学术、文章表现了高度的理解与推崇,反映了苏轼秉心至公和阔大的胸襟。
本文是苏轼为王安石逝世后所撰写的官方祭文,属“制诰”类文体,用于皇帝颁赐大臣死后荣誉。全文庄重典雅,情感真挚,既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才学、品格与历史地位,也表达了宋神宗之后新帝(实为哲宗初年,高太后听政,苏轼奉诏撰写)对这位前朝重臣的深切哀悼与尊崇之情。文章融合儒家、道家思想,称许王安石兼通孔孟与瞿聃,体现出宋代士大夫兼容并包的思想特征。文中“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一句尤为沉痛而有力,揭示出政治人物命运受制于时代与天命,而君主仍可凭礼制表达敬意的深层哲思。整体语言骈散结合,气势恢宏,堪称宋代制诰文中的杰作。
以上为【王安石赠太傅】的评析。
赏析
此文作为一篇典型的庙堂制诰,兼具政治性、文学性与思想深度。开篇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起势,将王安石置于历史规律的高度,赋予其变革者的神圣色彩。这种写法不仅抬高个体地位,更暗含对变法合理性的肯定。苏轼虽曾反对新法,但在王安石去世后,以其文学大家之胸襟,超越党争立场,客观颂扬其人格与学术成就,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士人风范。
文中“少学孔孟,晚师瞿聃”八字,精炼概括王安石思想发展轨迹,揭示其融合儒释道三家的学术特质,较一般只称“拗相公”者更为深刻。而“浮云何有,脱屣如遗”等句,则生动刻画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结尾“胡不百年,为之一涕”,情真意切,打破程式化语言,流露出真实悲恸,极具感染力。
全篇结构严谨:先论天命英才,次述其学行功业,再赞其进退风度,终致哀悼赠谥。层层递进,气脉贯通。骈偶工整而不失自然,用典贴切而无堆砌之嫌,充分展现苏轼驾驭官方文体的高超能力。此文本非私人哀祭,而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正式文书,却能在制度框架内注入人文温度,实为宋代散文中难得的精品。
以上为【王安石赠太傅】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全集》:“苏轼文章雄视百代,尤长于制诰表启,典雅宏赡,气势纵横。”
2.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选录此文,并评曰:“辞严义正,兼有哀矜之致,可谓得体。”
3.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二评苏轼制诰:“如霆如电,驱驾气势,而经纬错出,自成一家。”
4.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称:“此赠太傅制,格高词壮,兼有史笔与深情。”
5. 清代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评曰:“苏氏制诰,以才气胜,此篇尤为沉郁顿挫,近于大雅。”
6.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提及:“即使政治立场不同,苏轼始终尊重王安石的人格与学问,在其死后所作制词中毫无贬抑,反而极力推崇,足见其胸襟广大。”
7.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评论此文,但指出:“苏轼制诰之作,往往能于庄重体制中寓感慨之情,非徒应酬文字。”
8. 王水照《苏轼研究》指出:“这篇赠太傅制体现了苏轼‘以情运格’的写作特点,在程式化的官方文体中注入真挚情感,实现了礼制与人情的统一。”
9. 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元祐元年(1086)九月,王安石卒,十月,苏轼奉敕撰赠太傅制,时值旧党执政,此文亦具调和新旧、彰显宽厚的政治象征意义。
1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六载:“轼草制,有‘浮云何有,脱屣如遗’之语,识者以为得体。”
以上为【王安石赠太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