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世间如膏火般炽烈地争名夺利,每到藏春园中才能暂时获得一丝清凉。
多事烦扰之后才懂得农家生活的美好,灾荒之年反而更能体会山野菜蔬的清香。
溪水青山美得胜过画图,却只能徒然言说;人生来往奔波如同织梭,究竟为了什么而如此匆忙?
年华老去,此身已无安放之处,我愿为君栽种万株松树在山冈之上。
以上为【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景纯:指张景纯,北宋人,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
2. 和:唱和,指作诗应答他人诗作。
3. 复次韵赠之:再次依照前诗的韵脚写诗相赠。“次韵”即依原诗韵脚及次序用韵作诗。
4. 膏火:油脂燃烧之火,比喻世人追逐名利如膏焚身,暗含牺牲自我之意。
5. 藏春:可能指藏春园,或泛指避世幽居之所,象征远离喧嚣之地。
6. 田舍:乡间农舍,代指朴素的乡村生活。
7. 凶年:荒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8. 野蔬香:山野间的蔬菜,在饥荒时尤显珍贵,喻苦中得乐。
9. 溪山胜画:山水美景胜过图画,极言自然之美。
10. 为翁栽插万松冈:表达愿为友人种下万株松树于山冈,象征高洁志向与隐逸之志。
以上为【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友人景纯相见并和诗之后,再次以原韵酬答所作。全诗抒发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仕途纷争的厌倦,以及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前四句通过对比人间争竞与田园清静、饥馑之年反觉野蔬香甜,揭示出人生境遇中的哲理感悟;五六句感叹自然之美难以尽述,人生奔忙却不知所为何来,流露出深沉的虚无与疲惫感;尾联则以“栽插万松”这一象征性行为,寄托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理想。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返归自然的心境。
以上为【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膏火争光”起笔,形象描绘世俗追逐功名的炽热状态,与“藏春暂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颔联转入生活体验的反思,“多事知田舍好”是经历世事后的真实体悟,“凶年觉野蔬香”则蕴含道家“祸福相依”的哲理,体现苏轼在逆境中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颈联由具体感受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追问,“徒能说”三字道出语言面对自然之美的无力,“为底忙”则是对碌碌人生的深刻质疑,极具警醒意味。尾联以行动作结,“老去无著”是悲凉的现实,“栽插万松”却是精神的升华——松树象征坚贞与长青,万松成冈,既是为友人营造清幽之境,也是为自己寻得灵魂归宿。全诗融哲思、情感与意象于一体,平淡中见深致,典型体现苏轼晚年诗风由雄健转向冲淡的特点。
以上为【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味永,晚岁情怀尽在此类。”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四句说理自然,五六感慨深沉,结处寄意遥深,非强作旷达者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来往如梭为底忙’七字,道尽劳人一生,可为当头棒喝。”
4.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晚年诗,渐入渊明一路,此等绝句,外枯中膏,似淡实腴。”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惠州安置时,触景生情,托兴松冈,其志可知矣。”
以上为【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