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春年少已过,却尚未显衰老容颜,正处在人生悲与欢、盛与衰的中间阶段。
细雨迷蒙笼罩着湖上寺庙,春风轻拂荡漾在酒楼山色之间。
纵然千金耗尽终究难逃老去,百般算计思量,终究不如一份清闲自在。
醉意朦胧中走下楼来,哪还管是早是晚;一路喧闹搀扶着归途,笑语歌声不断,悠然返回。
以上为【题西湖楼】的翻译。
注释
1. 西湖楼:泛指杭州西湖边的楼阁,具体所指不详,或为诗人登临抒怀之所。
2. 少年过了未衰颜:谓青春已逝,但容貌尚未衰老,反映诗人中晚年心境。
3. 悲欢季孟间:“季孟”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氏与孟氏,势力居中,此处引申为介于盛衰、悲欢之间的中间状态。
4. 溟蒙:形容细雨迷蒙、烟雾缭绕之状。
5. 湖上寺:指西湖孤山寺或灵隐寺等湖畔佛寺,为当时游览胜地。
6. 酒中山:指饮酒时所见山景,亦可理解为酒楼所在的山间或湖山之间。
7. 千金用尽终须老:化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意,强调财富无法挽留青春。
8. 百计寻思不似闲:意谓无论怎样谋划筹算,都不如内心的安闲自在。
9. 醉里下楼知早晚:醉中不辨时间,表现出超脱世俗、忘怀得失的情态。
10. 喧喧扶路笑歌还:描写醉后众人搀扶、笑语喧哗归去的情景,充满生活气息与豁达情怀。
以上为【题西湖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于西湖楼,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诗人身处仕途起伏之后,心境趋于淡泊,虽未至老态,但已感知时光流逝之不可逆。诗中“少年过了未衰颜”一句,既写外貌之未衰,更衬内心之沧桑。“悲欢季孟间”巧妙化用《论语》“季氏富于周公”及“孟子见梁惠王”典故之意,暗喻自己处于人生盛衰交界之处。后四句由景入情,层层递进,从自然之景转入人生哲理,最终落脚于“不似闲”与“醉里下楼”的洒脱,体现其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是苏轼晚年诗风成熟之作。
以上为【题西湖楼】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首联以“少年过了”开篇,奠定感时伤逝基调,却又以“未衰颜”稍作转折,展现一种尚存活力却心知迟暮的复杂心理。“正在悲欢季孟间”一句尤为精妙,既是对人生阶段的精准定位,也暗含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体现苏轼对生命节奏的理性把握。颔联写景,细雨、湖寺、东风、酒楼,意象清幽,动静相宜,营造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为后文抒情铺垫氛围。颈联转入议论,直抒人生感悟,“千金用尽”与“百计寻思”对比“终须老”与“不似闲”,凸显物质与精神、劳碌与安逸之间的价值取舍,具有强烈哲理色彩。尾联以醉态收束,看似放浪形骸,实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超脱——“知早晚”而“不问早晚”,正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人生态度的延续。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成,融情入景,寓理于事,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题西湖楼】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语近情遥,含蓄不尽,晚年胸襟,尽在此二十字中。”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悲欢季孟间’五字,括尽中年心事,非东坡不能道。”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体清旷,无刻意求工之迹,而自然高妙,此老晚年得力处。”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至此益见冲淡,不求深而自深,真得意忘言之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愈到晚年,愈趋平淡,往往醉后信笔,皆成妙谛。”可为此诗之旁证。
以上为【题西湖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