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登楼,乐哉都人方竞游,楼阙夜气春烟浮。玉轮东来从海陬,纤霭洗尽当空留。
灯光月色烂不收,火龙衔山祝千秋。缘竿踏索杂幻优,鼓喧管咽耳欲咻。
清风袅袅夜悠悠,莹蹄文角车如流。娅姹扶栏车两头,髧髦垂鬟娇未羞。
念昔年少追朋俦,轻衫骏马今则不。中年病多昏两眸,夜视曾不如鸺鹠。
足虽欲往意已休,惟思睡眠拥衾裯。人心利害两不谋,春阳稍愆天子忧。
安得四野阴云油,甘泽以时丰麦麰。游骑踏泥非我愁。
翻译
莫要登楼,看那都城百姓正竞相游乐,楼阁间夜气氤氲春烟浮游。
明月从东海之隅缓缓东升,薄雾洗尽后清辉当空停留。
灯光与月色灿烂交映不休,火龙彩灯蜿蜒至山麓祝福千秋。
爬竿走索杂耍百戏纷呈,鼓声喧闹管乐幽咽充塞耳道。
清风袅袅夜色悠悠,骏马华车奔涌如流。
少女扶栏俏立车头车尾,垂鬟少女娇态自然不羞。
忆往昔年少追逐友伴,轻衫骏马的时光已不可再求。
中年多病双眼昏花,夜视能力竟不如猫头鹰。
双足虽欲前往心意却已罢休,只想拥着衾被沉入眠乡。
人心利害各自不同难相谋,春阳稍缺天子便生忧。
怎得四野阴云油然作雨,及时降下甘霖使麦禾丰收。
游人车马踏泥泞非我心头之愁。
以上为【答梅】的翻译。
注释
1. 海陬:海角,《史记·货殖列传》“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2. 纤霭:薄雾
3. 火龙:元宵灯会龙形彩灯
4. 缘竿踏索:古代杂技爬竿走绳
5. 娅姹:少女娇媚貌,陆游《春愁曲》“蜀姬双鬟娅姹娇”
6. 髧髦垂鬟:少女发式,《诗经·鄘风》“髧彼两髦”
7. 鸺鹠:猫头鹰,夜视极佳
8. 麦麰:大麦与小麦,《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以上为【答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莫登楼”的自我劝诫展开都城夜游的瑰丽长卷,通过视觉盛宴与病体衰颓的尖锐对比,构建出士大夫“身隐心观”的特殊视角。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三言起势,前半段以“玉轮”“火龙”等十六个意象铺陈太平胜景,后半段突转“昏眸”“甘泽”的忧思,在审美距离中完成从个人感伤到民生关怀的主题升华,体现欧阳修“宽裕温平”中的忧世情怀。
以上为【答梅】的评析。
赏析
欧阳修此诗在空间对峙中展开深刻自省。起句三字“莫登楼”如当头棒喝,与“乐哉”领起的十六句繁华描写形成心理张力。中段“玉轮东来”至“娇未羞”的铺排,综合运用神话意象(玉轮)、民俗符号(火龙)、声景交织(鼓喧管咽)等手法,构建出北宋汴京元宵盛况的立体画卷。转折处“念昔年少”六句以今昔对比突显生命困境,其“夜视不如鸺鹠”的夸张自嘲,暗含对《礼记·中庸》“百岁曰期颐”生命规律的哲思。结尾五句实现三重境界跃升:从“睡眠拥衾”的个体休憩,到“天子忧”的政治关怀,终至“甘泽丰麦”的民生祈愿,在“游骑踏泥”的世俗欢乐外,确立起士大夫“先天下之忧”的精神高度。
以上为【答梅】的赏析。
辑评
1. 叶梦得《石林诗话》:“欧阳文忠公诗,如《答梅》等篇,皆直抒胸臆,而气象宏阔”
2.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段极写繁华,后段自述衰病,结乃归君民,见老臣体格”
3. 陈衍《宋诗精华录》:“‘灯光月色烂不收’七字,写尽元夜神采,后忽接入‘昏两眸’,章法奇绝”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清风袅袅夜悠悠’等句,已开东坡《赤壁赋》意境”
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欧阳修将散文的叙事功能融入诗歌,此诗可证”
6.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春阳稍愆天子忧’体现庆历新政失败后的忧患意识”
7.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游骑踏泥非我愁’的超越姿态,乃宋人‘孔颜乐处’的诗化呈现”
以上为【答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