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
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
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
」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
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
」予深感其言,曰:「子功名富贵人也。
」或笑予言之过,予曰:「不然,昔羊叔子娶夏侯霸女,霸叛入蜀,亲友皆告绝,而叔子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其后卒为晋元臣。
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
」时坐客皆怃然不信也。
昨日有人自庐山来,云:「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阪,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
此岂无得而然哉!
」闻之喜甚,自以吾言之不妄也,乃书以寄密人赵杲卿。
庭式,字得之,今为朝请郎。
杲卿,字明叔,乡贡进士,亦有行义。
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翻译
我从前在密州任职时,殿中丞刘庭式担任通判。刘庭式是齐地人。当时我的弟弟苏辙(子由)任齐州掌书记,从同乡那里听到了关于刘庭式的传闻,并告诉我:
“刘庭式原是个研习礼学的读书人,还未考中进士时,曾与同乡的一位女子订婚,婚约已定但尚未送聘礼。后来刘庭式考中进士,那女子却因病双目失明。她家以耕田为生,十分贫穷,不敢再提婚事。有人劝他娶那女子的妹妹。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早已许给她了。虽然她瞎了眼,难道我就违背当初的心意吗?’最终他还是娶了那位盲女,并与她白头到老。”
这位盲妻后来死于密州,刘庭式为她守丧,过了一年仍悲痛不已,不肯再娶。我偶然问他:“哀伤来自爱,爱来自容貌。你娶的是盲女,能与她共度一生,这是道义之举。但爱从何来?哀又从何出呢?”
刘庭式回答说:“我只知道失去了我的妻子罢了。有眼睛的是我的妻子,没有眼睛的也是我的妻子。如果我因为美色而生爱,因爱而生哀,那么一旦美色衰退,爱也就消散,我的哀痛自然也会消失。那样的话,凡是那些在市井中抛媚眼、勾引人心的女子,岂不都可以做我的妻子了吗?”
我深受感动,便说:“你这样的人,将来必定是功名富贵之人。”
有人笑话我说得太过,我反驳道:“不是这样的。从前羊祜(字叔子)娶了夏侯霸的女儿,后来夏侯霸叛逃入蜀,亲戚朋友都与他断绝往来,唯独羊祜依旧善待妻子,恩情礼遇更加周全。君子因此知道羊祜必成大器,后来果然成为晋朝的元勋重臣。如今刘庭式也差不多如此,若不能显贵,也一定会修道有成。”当时在座的人都怅然不信。
昨天有人从庐山回来,说:“刘庭式现在住在山中,监管太平观,面容光润,脸上透着紫光,上下陡峭的山坡,往返六十里路如同飞一般,已经多年不吃五谷,只靠辟谷养生。”这难道是没有修行成就而能达到的吗?
我听了非常高兴,更加相信自己当初说的话没错,于是写下这篇文字寄给密州人赵杲卿。赵杲卿与刘庭式交好,也都曾听过我的言论。
刘庭式,字得之,如今官至朝请郎。赵杲卿,字明叔,是一位乡贡进士,也具有德行与节义。
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
以上为【书刘庭式事】的翻译。
注释
通判:官名。宋初, 为制衡各地权势过大的藩镇,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军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或职掌兵民狱讼, 但实际上亦负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贞程度的任务。
袂:衣袖。
「若不贵,必且得道」句:若不富贵,也必能成仙。
怃然:怅惘若失的样子。
1. **密州**:今山东诸城一带,北宋时属京东东路。苏轼曾任密州知州。
2. **殿中丞**:宋代文官阶官名,属太常寺系统,正六品上,多为闲职或赠官。
3. **通判**:州府副职,掌监察、协理政务,有权直接向朝廷奏报。
4.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今济南)掌书记,负责文书事务。
5. **乡闾**:同乡之人;闾里,指民间基层社会。
6. **礼学究**:指专攻儒家礼仪之学的科举考生。“学究”为宋代科举科目之一,主试经义。
7. **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下聘礼,标志婚姻正式成立。文中强调“未纳币”,说明婚约尚未完全确立,故女方家认为可解除。
8. **两目皆盲**:双目失明。
9. **或劝纳其幼女**:有人建议他改娶女方的妹妹。
10. **义也**:指道义上的责任与坚持。
11. **哀生于爱,爱生于色**:苏轼提出的情感逻辑:哀源于爱,爱源于外貌之美。此句带有佛道影响下的反思意味。
12. **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形容市井娼妓以眼神和姿态勾引路人。袂,衣袖。此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用以批评以色取人。
13. **羊叔子**:西晋名臣羊祜,字叔子,以仁德著称。
14. **夏侯霸**:三国魏将,后因司马氏专权,惧祸投奔蜀汉。其女嫁羊祜,家族变故中多数亲族避嫌,唯羊祜厚待之。
15. **安其室**:维持婚姻关系,善待妻子。
16. **元臣**:开国重臣,此处指羊祜为晋代奠基之臣。
17. **庶几焉**:差不多达到那种境界。表示接近古之贤者。
18. **监太平观**:管理道教宫观。宋代常以闲官监管道观,称为“提举宫观”或“监宫观”,多为安置退隐官员之所。
19. **面目奕奕有紫光**:形容气色极好,道家认为修炼有成者面现紫光,为得道之相。
20. **峻阪**:陡坡。
21. **绝粒不食**:断绝五谷饮食,道家辟谷术的一种,认为可延年益寿乃至成仙。
22. **得道**:修道成功,指精神或身体达到超凡境界。
23. **不妄也**:不是虚言,没有说错。
24. **赵杲卿**:密州人士,与刘庭式友善,亦曾听闻苏轼言论。
25. **朝请郎**:文散官名,正七品上,用于加衔或升迁过渡。
26. **乡贡进士**:由地方推荐参加进士考试者,未一定登第,但已有功名身份。
27. **行义**:品行端正,合乎道义。
28.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29. **东坡居士**:苏轼自号,此时已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称“东坡”。
---
以上为【书刘庭式事】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散文,通过记录刘庭式坚守婚约、不弃盲妻的事迹,赞颂其重信守义、超越形貌的情感操守,并借苏轼之口表达对道德人格的推崇。文章结构清晰,先述事迹,再记对话,继而抒发议论,最后以传闻验证前言,层层推进,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苏轼不仅赞扬刘庭式的忠贞,更将其行为提升至“得道”或“贵显”的高度,体现儒家重义轻利、重德轻色的思想,同时也暗含道家清修养生的理想境界。全文语言质朴而有力,议论深沉,是一篇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佳作。
---
以上为【书刘庭式事】的评析。
赏析
《书刘庭式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篇人物小传类散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丰富的人格理想与哲学思考。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起笔,实则借他人之口引入主题,既增强了真实性,又避免主观渲染。刘庭式拒娶健视少女、坚持迎娶盲女的情节,打破了世俗“以貌取人”的婚姻观念,凸显了“初心”与“信义”的价值。
苏轼设问“爱从何生,哀从何出”,实为试探人性本质——是否唯有美色才能引发真情?刘庭式的回应掷地有声:“吾知丧吾妻而已”,将夫妻之情上升至人格整体的认同,而非感官依赖。这种超越形骸的爱情观,融合了儒家“重义”与道家“忘形”的思想。
更妙的是结尾的转折:昔日众人不信苏轼“必贵或得道”的预言,而数年后传来刘庭式隐居庐山、辟谷飞行的消息,使前言得以印证。这一安排不仅强化了刘庭式的高洁形象,也体现了苏轼对“德者得天”的信念。
全文笔法简洁,层次分明:叙事—对话—议论—验证—结语,环环相扣。语言平实却不乏警句,如“吾若缘色而生爱……皆可以为妻也耶?”直击人心,发人深省。尤其最后一段写刘庭式“步上下峻阪,往复六十里如飞”,极具画面感,令人仿佛目睹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
整篇文章既是人物赞歌,也是道德寓言,更是苏轼自身人生理想的投射——在逆境中守志不渝,在浊世中持节如玉。
---
以上为【书刘庭式事】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汪洋恣肆,而此等短章,尤能以意胜,不假雕饰,自有风骨。”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十二:“此文看似平淡,实则筋节处甚紧。自‘哀生于爱’一问,转入议论,遂使一篇之意脉跃动,非寻常记人者比。”
3.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三:“刘庭式之事,本属琐细,而公能引之及羊叔子,扩之及得道,其识见高出流俗万万。”
4.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始以人事纪实,终以仙踪征信,布局奇绝。所谓‘吾言之不妄’一句,收束千钧。”
5.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通篇俱从‘初心’二字生出。‘不忘初心’四字,乃此文眼。”
6.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问答之间,情理兼至;引古证今,气象宏阔。末段忽作缥缈语,使人神往。”
7.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评点《御选唐宋文醇》:“刘庭式之行,诚足励俗。苏轼识其早有远器,且以后验其清修,可谓善于知人矣。”
8.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东坡此记,辞气和平,而寄托遥深。其谓‘若不贵,必且得道’,盖叹世之不得志者未必无福报也。”
9.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苏轼小品,往往于琐事中见大义,《书刘庭式事》是其代表,足为后世风教之资。”
10. 王水照《苏轼研究》:“本文体现了苏轼晚期对‘德性’与‘超越’的双重追求:既肯定人间伦理之坚守,又向往生命境界之升华。”
以上为【书刘庭式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