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柏树生长在两块岩石之间,这是上天注定的命运。
虽然生存环境艰难,但它始终与岩石相伴相依。
韩愈(韩子)只俯仰随人,偏爱平坦开阔之地的美景,
却不知那肥沃土地掺杂着粪土,其兴衰成败又能维持几何?
你看这棵盘曲嶙峋的柏树,难道还有可以移植的道理吗?
它如苍龙般扭转着玉质般的枝干,又似黑虎怀抱金制的车闸(形容其坚韧稳固)。
画师也真是善解人意,竟能将此景绘出,令我寒毛直竖,心生敬畏。
回想当年我落笔作画题诗时的心意,正是要借此讥讽韩愈的浅见。
以上为【柏石图诗,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柏石图:描绘柏树生长于岩石之间的画作。
2. 韩子: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被尊为“韩子”。
3. 俯仰人:指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人;此处暗讽韩愈迎合世俗审美。
4. 平地美:指开阔平坦之地的景物,象征安逸舒适的环境。
5. 土膏:肥沃的土地。
6. 粪壤:混有粪肥的土壤,喻指人为修饰或虚假繁荣。
7. 成坏几何耳:兴盛与败亡能持续多久呢?表达对浮华表象的怀疑。
8. 槎牙(chá yá):同“槎枒”,树枝错杂不齐的样子,形容柏树形态奇崛。
9. 苍龙转玉骨:比喻柏树枝干如苍龙盘曲,质地如玉般坚韧。
10. 黑虎抱金柅:形容柏树根干紧抱岩石,稳固如黑虎守护金制车闸;“柅”为古代制动车轮的器具,借指坚固不可动摇之势。
以上为【柏石图诗,并叙】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题画之作,借一幅描绘石间古柏的图画,抒发对人生境遇、品格坚守与审美取向的深刻思考。诗中以“柏生两石间”起兴,突出其生存之艰与意志之坚,进而批评韩愈重平地之美而轻绝境之奇的审美局限。苏轼通过赞颂石隙柏树不可移易的刚毅本性,表达了对独立人格与逆境中坚守精神的推崇。全诗融写景、咏物、议论于一体,语言凝练,气势雄健,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托物言志”的高超艺术手法和超越流俗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柏石图诗,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诗是典型的咏物寄意之作。开篇四句以“柏生两石间”点明主题,赋予柏树一种宿命式的悲壮色彩。“天命本如此”既是对自然状态的陈述,也暗含哲理——命运虽艰,然与其所处共生共存,反成一种恒久之美。接着以“韩子俯仰人”转折,引入对韩愈审美观的批判。韩愈曾有诗赞美平原秀色,而苏轼则认为那种美虚浮短暂,“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揭示其本质的脆弱。相比之下,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柏树虽形貌“槎牙”,却具不可迁移之理,象征着真正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
“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两句尤为精彩,运用双重比喻强化柏树的神威与定力,使形象极具张力。末段由画及人,称许画师“可人”,实则是对自己艺术眼光与思想深度的肯定。“当年落笔意,正欲讥韩子”一句直抒胸臆,表明创作初衷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带有明确的思想批判意图。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物象到哲思,由审美至人格,展现了苏轼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强烈的主体意识。
以上为【柏石图诗,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画发议,托柏言志,讥世之好平易而恶崎岖者,实自况其坎壈而不改其操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土膏杂粪壤’一语破尽世人妄想,非坡公不能道。”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起得沉着,转得峭拔,结得冷隽。通篇皆以气胜,非徒雕琢字句者比。”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借韩子立说,翻出新意。谓平地之荣易朽,岩穴之贞不渝,寓君子固穷之义,可谓善于用典。”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柏石图》诗,以‘不可移’三字为眼目,盖自况其贬谪不迁之志,而讥俗士但羡膏壤繁花耳。”
以上为【柏石图诗,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