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更时分,雨打梧桐。雨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想找回梦境,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还记得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版本二:
三更时分,梧桐叶上落着秋雨,那淅沥之声惊破了我的梦境,醒来后梦中情景已无处寻觅。
夜间的寒意透过枕席传来,已知秋天来临,又听见蟋蟀的鸣叫,仿佛催促着织布机梭声不断。
梦中清晰地重现了昔日来时的道路,仿佛还停留在江边亭子中,沉醉于歌舞宴乐之间。
想来酒席之上定会有人向我询问你的情况,我会如实相告:分别以来,我的心中思绪万千,情意难平。
以上为【木兰花令】的翻译。
注释
木兰花令:实为《玉楼春》,错题为《木兰花令》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按《花间集》载《木兰花令》、《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令》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
「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元延祐本无题。毛本、龙本题同傅注本。
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
才叔:不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句:傅子立注:「唐温飞卿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刘尚荣按:「句出《更漏子》词,见《花间集·卷一》。」
寒蛩:傅子立注:「『寒蛩』,一名促织。谚云:『促织鸣,懒妇惊。』」刘尚荣按:「参见宋费补之《梁溪漫志·卷七·方言入诗》,作者谓之吴语方言。」龙榆生笺:「蛩,通作『蛬』。《尔雅·释虫》:『蟋蟀,蛬。』郭景纯注:『今促织也。』」
1. 木兰花令:词牌名,又名《玉楼春》《木兰花》,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 三更雨:指深夜降雨,三更为夜间二十三点至一点。
3. 梧桐叶上三更雨: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象征凄凉愁绪。
4. 惊破梦魂:梦被惊醒,形容梦境被打断,心绪不宁。
5.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代指卧具;夜凉枕簟,暗示秋意已深。
6. 寒蛩(qióng):指蟋蟀。蛩,古称蟋蟀。
7. 促机杼:比喻蟋蟀鸣声如织布机梭声不断,暗含思妇怀远之意,亦渲染秋夜寂寥。
8.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9. 江亭醉歌舞:回忆昔日与友人共饮欢聚的场景,江亭或为实指某地,或泛指江边亭台。
10. 君:指词中所思念之人,可能是故友或亲人;“问君人”即有人问起你。
以上为【木兰花令】的注释。
评析
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这首《木兰花令》是苏轼在贬谪时期所作,抒发了对故人深切的思念与自身漂泊孤寂的感怀。词以夜雨惊梦起笔,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渲染出秋夜的凄清氛围,继而由现实转入梦境,再由梦境回到现实,结构回环往复,情感层层递进。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深远,既含个人身世之悲,又寓深情厚谊,体现了苏轼词“情真意切、婉转深致”的一面,与其豪放风格形成互补。
以上为【木兰花令】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夜雨惊梦”为切入点,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寂凄清的氛围。“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既写实景,又承袭古典诗词中“秋雨梧桐”的意象传统,寄寓离愁别恨。紧接着“惊破梦魂无觅处”,将心理感受与外在声响结合,表现梦醒后的空虚与怅惘。
下句“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由触觉到听觉,层层深入,进一步强化秋夜的寒意与孤寂。寒蛩之声本为自然之音,却联想为“促机杼”,巧妙融入闺怨诗传统,暗示思念之情如织绵绵不绝。
过片“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笔锋陡转,进入梦境。梦中景象清晰如昨,昔日欢聚之景历历在目,与现实的孤冷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今昔之感与离别之痛。
结尾“樽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从梦境回归现实,设想他人问及思念之人,自己将倾诉别后心绪。语虽平淡,情却深挚,余味悠长。整首词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以细腻笔触展现内心世界,是苏轼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木兰花令】的赏析。
辑评
内蒙古大学教授高建新:东坡「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化用温词又深化了温词的悲情。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东坡此词,情致缠绵,不减清真。”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夜凉闻蛩,梦回酒醒,情景逼真。‘历历’二字,写出魂梦牵萦之状。”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然此类作品可见苏词亦有“深美闳约”之处。
4.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此词写秋宵梦境,情意宛转,足见东坡性情中人。”
5. 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苏轼虽以豪放著称,然其羁旅怀人之作,亦多婉约深挚,如此词之类。”
以上为【木兰花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